采用干扰动荷降低拦门沙坎顶高度的初步设想

来源 :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r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分析拦门沙颗粒组成入手,对拦门沙动力特性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得出了动荷作用下拦门沙容易丧失强度,进而产生液化,根据这一特点,提出了利用人工干预施加动荷,使拦门沙坎顶高度降低的初步设想。
其他文献
分析流域水资源多目标特征,建立了融合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目标优化模型,在多目标柔性决策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多目标柔性分层决策方法,建立加速遗传算法(RAGA)的柔性决策模型,利用模型强大的搜索功能求解决策者满意的方案,实现流域水资源的优化分配。以2010水平年为例,求解了一套维持流域水资源和谐发展、高效利用的水资源多目标优化分配方案。
过去几十年来,流域的管理变得愈发复杂化。社会上对于水体利用及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有关流域管理政策制定的新观点与新策略层出不穷,客观上对流域管理工作提出了运用综合学科研究法的要求。鉴于这种综合学科研究法还不具备合适的方法论和工具,德国联邦水文研究院于2000年启动了这个名为"流域管理通用工具开发"的项目,重点在于为德国易北河流域开发一套综合性的决策支持系统。该项目的最终目的则是开发一种通用工具,帮助
黄河下游遥感监测系统以遥感工程化思想进行开发设计,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集遥感影像处理、洪水信息解译、工情灾情分析于一体,为黄河下游防洪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介绍了黄河下游洪水遥感监测系统的业务需求、工作流程和系统功能设计,并介绍了水面边线自动解译在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广泛应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委)近年来通过中荷项目在黄河河源区、渭河下游开展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采用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包括坡面汇流和河道汇流两部分,模型输入为利用能量与水平衡系统将卫星遥感资料反演(亦可地面观测)的降水、融雪、蒸散发数据,以及水文站网观测的径流。应用该模型对2003年和2005年渭河下游咸阳、临潼、华县等主要水文站日径流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效
本文旨在研究游荡性河流的水流和污染物的输移。开发的准3D水力学模型分别由紊流完整深度k-ε模型和k-w模型控制。改进的简易有限单元逼近法、不完全优劣分解法、超载法及SIP多网格迭代松弛法已经用来解决基本的控制方程,使非正交的边界离散化并可分配得到合理的网格。除了稳定流和污染物的侧向出流,数学模型对流动初期污染物的注入及附带效应已经可以模拟研究。
黄河三角洲淡水湿地生态需水量研究项目中,一项基于SOBEK-Rural模拟系统、综合1D-2D的水力学模型得以建立并在黄河三角洲得到应用。该模型模拟了黄河及河道外河网的水流情况(1D),同时模拟了湿地内的漫流情况(2D)。该模型也与基于MODFLOW的地下水模型进行交互连接一同为基于LEDESS系统的景观生态模型提供物理条件、数据。由这三个模型构成的模拟体系为配水策略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影响的评价成为
中国正面临着某些区域的水短缺、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水土流失。传统的管理方法在很多案例中起不到很好效果,而市场化工具正逐渐走入中国并改善我们的水利管理。本文主要分析中国现行的水利、环境管理的制度设置,并归纳和谈论了二氧化硫的排放权交易试点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地表水使用权转让试点,地下水服务市场试点,土地使用权和保护权拍卖试点。
综合管理和多学科评估(IDA)是一个词义比较模糊的术语,经常用于水利管理和城市/乡村发展战略与项目的计划中。这些词汇通常表达了一种尝试,去评估在多个方面及邻近流域间不同的管理策略对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已有一些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或战略环境评估)的工具和程序,广泛地应用于评估与政策制定和项目运行有关的管理及工程措施的环境影响。然而,这些工具仅孤立地对一个项目或一组政策/开发措施和管理行动的某个单
通过分析黑河莺落峡站出山径流变化规律,并将年径流系列按照频率25%及75%为界,划分成3种情况,即多水年x>55.0,中水年42.1≤x≤55.0,小水年x<42.1。计算其状态转移概率得出:年径流过程从某一状态转移至其他状态的可能性都有,但其转移概率的最大值达81.8%。由此可知,年径流的变化过程不仅有随机性,而且有很强的相依性。通过建立前期大气环流因子与年平均流量的预报模型和建立年平均流量的时
小浪底水库建成运用后,改变了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及洪水过程,中小流量出现的几率大大提高,在长期中小流量过程的作用下,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工程送流能力减弱。为此,开展了大量的实体模型单元素试验研究,初步建立了工程送流距离与流量、工程弯曲半径、靠溜长度及人流角度等整治参数的指标体系,继而又通过不同比尺的模型试验和大量的原型实测资料对送流距离公式进行了检验,相关性极好。利用该公式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