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电针大鼠胃经穴后的血清对胃黏膜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免疫组化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利用链霉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胃黏膜细胞,分别用PD153035和100ml/L血清孵育胃黏膜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ERK的表达。结果:胃经组和胆经组胃黏膜细胞ERK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1);胃经组胃黏膜细胞ERK的表达与胆经组比较显著增强(P<0.01);胃经+PD1
【机 构】
:
江西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电针大鼠胃经穴后的血清对胃黏膜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免疫组化的影响。
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利用链霉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胃黏膜细胞,分别用PD153035和100ml/L血清孵育胃黏膜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ERK的表达。
结果:胃经组和胆经组胃黏膜细胞ERK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1);胃经组胃黏膜细胞ERK的表达与胆经组比较显著增强(P<0.01);胃经+PD153035组胃黏膜细胞ERK的表达明显低于胃经组(P<0.01)。
结论:针刺血清能上调胃黏膜细胞ERK的表达,ERK是胃经与胃相关的客观物质基础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局灶性脑缺血雨灌注损伤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基于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苗药灯盏细辛的药效学研究;同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IJPLC-QTOF/MS)和主成份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模式识别技术对造模利给药前后大鼠的尿液进行代谢谱型分析。结果:灯盏细辛注射液能明显地减少脑梗死面积,改善
藏族著名学者强巴赤列先生1928年出生于拉萨江孜商行,祖辈为藏医世家,他是第二代传人。五岁时就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后入哲蚌寺削发为僧,在高僧的教导下学习藏文,无论识字或读写经文都取得优异成绩。为了继承和发展藏医事业,他先后主持筹建了西藏藏医院住院部、藏药厂、藏医学院、藏医研究所、大文历算研究所,还筹建了藏医院所属图书馆、展览厅、木刻版印刷所等。其中所建的藏医院图书馆内收集珍藏了不少绝版或孤本的手抄或
本报告介绍在制药过程装备现代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过程装备系统集成与产品质量优化控制。针对大多数制药过程批处理加工过程的特征,为满足动态特性和产品质量控制的需要,提出了计算机辅助过程系统集成方法。结合硬件、软件集成环境的建设,在小型工厂实验装置(Mini-plant)中实施过程状态监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策略。已将该方法应用于紫杉醇微颗粒制备,β-蒿甲醚结晶提纯,及尼泊金酯合成制备过程开发中。在制药
动态罐组式逆流提取技术是集萃取、重渗漉、动态和逆流技术为一体的新型中药提取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药材与溶剂之间有效成分的浓度差,逐级将有效成分溶出扩散至起始浓度较低的提取溶剂中,达到最大限度转移药材中有效成分的目的。将可控式动态罐组逆流机组应用于丹参、三七和虎杖等中药材的提取,结果表明可控式动态罐组逆流机组用于中药材提取,具有操作简便、节省溶剂、提取效率高和能耗低等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高效节能提取
目的:由于参与细胞的生存、抑制凋亡、迁移和管腔形成过程,1-磷酸鞘氨醇(S1P)/Akt/ERK信号通路被认为同缺血的发生及治疗密切相关.本实验研究S1P/Akt/ERK信号通路在麦冬多糖MDG-1抗心肌缺血作用中的角色,以阐明MDG-1抗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冠状动脉结扎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梗塞)实验和模拟缺血过程的OGD(氧气和糖剥夺)条件,研究MDG-1的细胞保护作用;用划痕迁移实验,
目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作用机理探讨是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的关键.但中药多成分效应和多靶点作用特点,使中药这一复杂体系在作用物质基础的研究仍处于初步认识阶段.目前的中药药理活性物质筛选依然以天然化学分离、药物单靶点筛选跟踪为主,这种寻求对特定作用靶点为目标的化学单体新药发现思路不能反映中药具有在整体水平上对机体功能进行综合调节的特点.因此,结合中药提取、提纯有效成分的研究,将传统中药学“整体观”
EVn50是来自于传统中药黄荆子,经分离纯化得到的以芳基二氢萘类木脂素为主要化学成分的抗肿瘤有效部位,已有研究表明EVn50及其中的代表性木脂素在体内外均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本文即对EVnS0中的一个代表性木脂素vitedoin A进行大鼠体内生物转化研究,运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得到两个代谢产物,并对其进行了结构确证.与传统的木脂素如亚麻籽木脂素SDG不同的是,vitedoin A在体内并非通过代
目的:对20(S)-原人参二醇进行结构修饰,合成其氨基酸衍生物。方法:以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为催化剂,将20(S)-原人参二醇与叔丁氧羰基保护的多种氨基酸进行反应,合成不同的20(S)-原人参二醇的氨基酸衍生物。结果:得到20(S)-原人参二醇的氨基酸衍生物14个,其结构通过1H-NMR、13C-NMR进行确证,发现了20(S)-原人参二醇的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规律。结论:本合成方法工艺简单易行,操作
雷公藤内酯醇既是雷公藤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又是毒性成分,另一个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雷公藤氯内酯醇也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但毒性较雷公藤内酯醇低,而且两个活性化合物之间存在化学关联.本文通过用含氯离子的溶液体系炮制雷公藤,使药物中的雷公藤内酯醇转化为雷公藤氯内酯醇,并且对用新方法炮制的雷公藤进行了药理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处理的雷公藤达到了减毒增效的目的.
目的:观察与急性胃粘膜损伤相关的体表伊丈思蓝(EB)渗出点的动态分布,并和大鼠穴位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其分布相关性,为疾病状态下穴位的敏化的动态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e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口服稀盐酸组(n=50),口服生理盐水组(n=10)。采用空腹口服稀盐酸造成急性胃粘膜损伤模型,在观察当天尾静脉注射Evans Blue,分别观察造模当天(口服稀盐酸5小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