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方面。努力——回报模型认为当幼儿教师的"投入"超过"产出"时,往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以往研究发现,教师的个人回报感越强,职业倦怠水平越低;但二者的相关并不高。我们怀疑在付出——回报感与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之间还有其它变量在起作用。日常观察显示,那些积极向上的幼儿园教师罹患职业倦怠的比例似乎远低于悲观落后者。于是,提出一个假设,积极心理健康在幼儿园教师付出——回报感和职业倦怠之间其中介作用。在本研究中,努力——回报感采用用Siegist编制的《付出——回报不平衡感》进行测量;职业倦怠用Maslach等编制的职业倦怠调查表(MBI)进行测量;《幼儿园教师积极心理健康量表》改编自程科、黄希庭编制的《健全人格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在本次调查中,三个问卷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63、0.80和0.85。调查中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3份。被调查者平均年龄31岁,最小17岁,最大54岁;94%是女教师;中专和专科教师占80%。研究结果显示,(1)职业倦怠总分与回报不平衡感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31。(2)积极心理健康总分与职业倦怠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61。(3)积极心理健康总分与付出——回报不平衡感总分之间的相关为-0.28。(4)设职业倦怠为Y,心理健康为M,付出——回报不平衡感为X,则Y=cX=0.31X;M=aX=-0.27X;Y=c’X+bM=0.16X-0.57M,方程和系数均显著。中介效应大小为0.15,中介效应大小占比为49.6%。总之,在本研究条件下,职业倦怠、积极心理健康与付出——回报不平衡感之间有显著相关;积极心理健康在努力——回报与职业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健康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