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指证及发病机制困惑

来源 :河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二十九次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发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伴言语不清2小时,入院诊断为桥脑梗死,采用溶栓治疗,患者年龄在18-80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在6小时内,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溶栓,无明确溶栓禁忌症,立即收住EICU,给予尿激酶100万单位静滴,溶栓过程顺利。溶栓过程中及溶栓后24小时内监测生命体征、NIHSS评分、有无皮下出血等出血迹象。溶栓24小时后复查头颅CT未见脑出血,转入神经内科病房,同时给予立普妥80mg强化他汀、依达拉奉抗自由基、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及对症支持治疗,溶栓24小时后启动阿司匹林片lOOmg抗血小板治疗,给予早期康复治疗。
其他文献
患者因"停经35+5周,头痛、眼花2天,抽搐1小时"于2015.10.28入院,诊断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重度产前子痫,妊娠期高血压,诊断依据:青年女性,妊娠期发病;患者症状(癫
会议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约占所有卒中的比例为0.5~1%,按部位可分为:脑内浅静脉、深静脉或静
会议
患者近几年记忆力逐渐减退,近记忆减退尤为明显,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据女儿交代,近两年患者出现猜疑,语言减少等异常行为.既往史无特殊,无急性脑血管事件史.于2014-10-15行MRI
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RPLS)的概念最早于1996年由Judy Hinchey提出,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包括头痛、精神行为异常、癫痫、皮质盲或其他视觉改变、小脑
会议
偏侧舞蹈症是锥体外系病变导致的偏侧肢体和/或面部的不自主、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病因以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为主,炎症、中毒、肿瘤、药物等均可引起病灶位于对侧锥体外系
会议
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RPLS)是一组因血管源性水肿的病理过程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及特征性影像学改变的过程,其发病原因多见于恶性高血压或妊娠子痫、严重肾脏疾病
会议
患者以"右足无力1天"于2015年8月26日入住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脑梗死”,调整加用氯吡格雷片、瑞舒伐他汀片、依达拉奉针、奥扎格雷针等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血管内斑块,清除
会议
目的:分析皮层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报道1例cSAH患者,通过对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的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
会议
患者突发恶心,呕吐,言语不清伴左侧肢体功能障碍5小时,诊断为脑梗塞,入院进行药物治疗,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明确大面积脑梗塞之后,上述药物停用。继续给予:脱水降颅压,
会议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不同类型颈内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在我科住院的病人217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n=79)、稳定斑块组(n=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