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检测干预前后受试者的弹跳高度、起跳发力时间、反应力量指数3种不同爆发力指标来探究蹲跳与深蹲两种方式激活后下肢爆发力即刻变化情况的共性与差异,同时采集受试者通过2种不同方式进行干预时肌肉的肌电幅值来获取肌肉放电大小与募集程度,以探究各下肢弹跳发力主要肌群在各个激活手段中的激活程度,并分析各指标间的关联以及变化情况,夯实PAP效应的实验理论,为更一步探蹊最佳效用的激活方式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包括百链云、EBSCO、中国知网以及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并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并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分类和筛选,为本研究的设计、分析与讨论提供理论依据。(2)数理统计法:本实验使用重复测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每个干预组在激活后不同时间点的弹跳高度、起跳时间与反应力量指数进行处理;并对每组分别后测6个时间点的增幅与不同干预下的肌电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每组的同一时间点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方差齐时采用LSD,方差不齐时采用Bonferroni对P值进行矫正,显著性水平取0.05。(3)实验法:运用Force Decks三维测力台,对受试者接受干预前、干预后15s,2min,4min,8min,12min,16min的CMJ起跳动力学指标进行采集,获得受试者分别在负重为10%体重、90%1RM或无干预后CMJ的动力学指标,包括弹跳高度、起跳时间与反应力量指数。并采用肌电测试仪采集10%体重与90%1RM负重情况下臀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腓肠肌外侧头、胫骨前肌8块肌肉工作的肌电信号。研究结果:(1)在弹跳高度方面,无干预组的后测所有成绩并不存在显著提高的情况,弹跳高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在8分钟时弹跳高度相对基础值开始显著下降(P<0.05),并在12与16分钟时下降非常显著(P<0.01);10%BW负重组的后测弹跳高度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5秒时就存在显著升高(P<0.05),并且在2分钟与4分钟升高非常显著(P<0.01),并在2分钟时达到最大值。在8分钟后,弹跳高度开始下降到基础值以下;90%1RM负重组的后测弹跳高度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5秒时就有提高但并不显著,在2分钟进一步提高,并与基础值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最后在4分钟时达到最大(P<0.01)并与基础值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在8分钟时,弹跳高度开始下降,但还维持在大于基础值的水平,与基础值无显著差异(P>0.05),在12分钟与16分钟时弹跳高度进一步下降。(2)在起跳时间方面,无干预组后测的所有成绩并不存在显著变化的情况(P>0.05),总体相对基础值略有升高并小幅度波动;10%BW负重蹲跳组的起跳发力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干预后15s,发力时间就相对基础值显著下降(P<0.01),并在整个15s-16min时段的6次后测时期的后测值均相对基础值呈显著降低(P<0.05),最低达到776.2ms;在90%1RM负重干预后,15s-16min内的后测值有轻微的下降,最低值为811.27ms,但所有后测值的水平相对于基础值均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在反应力量方面,无干预组的后测的所有成绩并不存在显著提高的情况,并且RSI总体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在8分钟、12分钟与16分钟时开始下降非常显著(P<0.01);在10%BW负重干预后,后测值总体升高明显。在干预15s后,RSI值立刻呈非常显著升高趋势(P<0.01),并在2min时达到最高,在8min时略有下降但相对于基础值仍呈显著升高(P<0.05);RSI在90%1RM负重深蹲干预后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5s到4min之间,RSI持续升高,2min时提高幅度显著高于基础值(P<0.05),在4min时达到最大并与基础值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4)在肌电方面,受试者臀大肌与胫骨前肌在90%1RM深蹲时RMSBy MAX值较大,并且相较10%BW蹲跳组的值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受试者腓肠肌、半腱肌与股内侧肌在10%BW蹲跳时RMSByMAX值较大,并且相较90%1RM深蹲组的值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研究结论:(1)在提升弹跳高度方面,10%BW蹲跳的增强效果产生快但持续时间较短,最佳时间为2min;90%1RM的增强效果产生慢但持续更久,最佳时间为4min。(2)在减少起跳发力时间方面,10%负重效果最佳,PAP产生快,持续久,最佳时间在2min;90%效果次之,最佳时间在4min。(3)在提升反应力量方面,10%BW蹲跳效果最佳而90%1RM深蹲次之。(4)不同干预方式对不同肌肉的激活情况有所不同,但使用小负荷蹲跳对起跳发力肌肉的激活作用要优于大重量深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