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利用山西省寿阳县的42年(1967-2008)的实测气象逐日资料和15年(1994-2008)的土壤墒情资料,采样多种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太阳辐射、气温、积温、降水量、降水年型、日照时数以及土壤墒情进行了系统研究。
【机 构】
:
山西省榆次气象局,山西榆次030600 山西省气象科研所,山西太原0300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山西省寿阳县的42年(1967-2008)的实测气象逐日资料和15年(1994-2008)的土壤墒情资料,采样多种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太阳辐射、气温、积温、降水量、降水年型、日照时数以及土壤墒情进行了系统研究。
其他文献
应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加密降水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各种物理量场和FY-2C云图等资料,对2009年5月9~10日发生在晋东南的暴雨过程的天气学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暴雨天气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和大尺度环流形势下产生的,前期大气明显的增温增湿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能量和水汽条件,中低层低涡切变线、西南急流以及地面倒槽是天气尺度主要影响系统。(2)冷空气从底层锲入,一方面与暖湿气流汇合产生辐
由于各种气象灾害频发,国家、省、市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方面都加大了投入。现阶段我市预警信号的制作仍然以手工的输入为主,保存仍是以word文档形式保存,效果评估仍热是手工完成,不仅浪费人力,而且不便于总结。基于此需要,采用Visual Basic(VB)编程语言和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简称SQL)建立了运城市预警信息平台。该平台主界面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预
根据太原市防雹增雨作业站冰雹天气作业记录,通过对2003-2008年6-8月15次冰雹天气过程较完整的多普勒雷达体扫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一些较为实用的冰雹云识别与预警特征:(1)强反射率因子区(回波强度≥50dBz)在-20℃层高度附近及以上,且强回波强度越强,高度越高,愈有利于大冰雹的产生;(2)回波顶高大于等于10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值大于等于35kg/m2时,可能产生降雹,但在距雷达
利用山西省62个气象站1961~2008年春季逐月降水资料,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太平洋海温资料等,应用SVD、蒙特卡罗统计检验、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山西春季旱涝与同期太平洋海温场和环流场异常关系。研究表明:影响山西春季旱涝的同期500hPa关键区主要位于日本海、北太平洋东部的阿留申地区南部,以及极地、西西伯利亚,山西北部和西南部受关键区异常影响更明显;当春季500hPa平均
作物产量受多种因子的影响,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产量水平的提高,生态气候因子的作用愈显重要[1]。在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稳定的情况下,光照、温度、降水等气象条件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子[2-3]。近百年来的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由变暖引发出降水变率增大、灾害性天气频发等一系列问题[4],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也造成很大影响,产量年际波动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5-7]。玉米是山西重要的粮食和饲
本文利用1972-2008年阳泉6-8月的日最高气温、降水量、风和天气现象等观测资料,分别统计了高温、暴雨、冰雹、雷暴和大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分布特点,以期探索阳泉气候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其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由于近年来极端最高气温和最高气温≥33℃的年数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高温闷热天气的增加,往往导致电力负荷的增加,能源和电力等部门须密切注意高温的不利影响,谨防各类事故发生;第二,虽然
沿海湿地植被遥感分类是遥感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江苏盐城沿海湿地-核心区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湿地植被分类的方法和技术流程.在此基础上,以Landsat-5TM图像为遥感数据源,以盐城丹顶鹤湿地保护区样点数据为辅助数据,分别用非监督分类法、监督分类法与基于LBV变换的分类法,对研究区进行分类,并对各种分类方法的结果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非监督分类的结果最差,特别
物候现象是生物节律与环境条件的综合反映,物候期变化可以直接反应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因此,物候研究与气候变化研究关系密切.本文利用临汾蚱蝉始终鸣期的观测资料,研究其物候期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佐证,也为当地有效防治蚱蝉,保障农、林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等应用研究提供参考.经过对1981-2005年25年的气候资料分析得出,临汾市气温、地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时,25年间蚱蝉
应用山西省朔州市气象局1957-2009年的气温、降水、初霜冻日、终霜冻日、无霜期、≥0℃和≥10℃积温等资料,分析了朔州市近53年来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第一,朔州市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气温则呈上升趋势;第二,1998-2009年,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和降水的显著减少,初霜冻出现连续性明显偏晚,终霜冻出现偏早趋势,无霜冻期呈延长趋势;第三,≥0℃和≥10℃活动积温呈现增加趋势。这些变化必将影响
物候学的研究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揭示生物活动的季节性和时间性。本文通过介绍物候与农时预告:物候编排起来利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规律,就可找出与农时相关的"物候"现象,用这些相关的物候现象作标志来预告农时,这样既不受地区限制,也不受资料制约,不论何地,不论何人,均可准确地预告农时;物候与农业区划:物候现象可依据物候历推算出当地的气温高低,通过对同一物候现象在不同区域的观测,来监测区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