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扩散,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隔离成为最有效的防控举措。《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指出:中国家庭数量居世界之首,有约家庭户4.3亿户,占世界家庭户总数约1/5。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法、逻辑分析法,以家庭为切入点,提高我国运动促进健康水平,为实现健康中国宏伟目标奠定基础。具体分析运动促进健康家庭的必要性、迫切性、可比性、保障性、疫情影响性及发展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层面:我国国民对运动促进健康的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文明生活方式下人体能量失衡显著、运动促进健康体现全面发展的综合效益可期。可比性层面: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已取得成效的路径和方法;保障性层面:一是国家对运动促进健康家庭具体目标设定,二是国家对运动促进健康家庭全方位资源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多部门联合发布多条相关政策和指南,从组织、领导、经费、设施、人才等全方位提供保障。疫情影响性层面:疫情防控中运动促进健康家庭宣传模式;疫情中医护人员榜样人物对运动促进家庭教育影响;疫情中健身辅助医疗是运动促进健康家庭的导向力量。针对现状与分析提出以下结论与建议:一、提升运动促进健康家庭现代管理能力。要求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的有关专家、领导者以及执行者,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参透各项法规和条文的纲领精神。增强健康保健人员、保险业和企事业负责人在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中的作用;在立体构建、整合推进、动态实施,统筹建设方面要多部门联合。由于科学运动具有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的切实性特征,政府应针对不同群体,整合地方、区域、甚至全社会优势资源,有的放矢、循循善诱,从而提高国民对运动促进健康的认知能力、行为能力、自律能力,实行统一标准和奖励,继而不断扩大参与者的范围。二、发展运动促进健康家庭新业态。大力开发"互联网+运动",保障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发布途径多样:公共媒体、公共平台、企事业单位的广播、宣传栏、社区或村庄的广播、宣传画等。在居家隔离的影响下,"线上化"得到加速发展。为全面提升居家运动的信息化水平提供契机。在传统运动方式的基础上,发展健身信息聚合,把移动通信、大数据、AI、云计算、VR技术与运动手段深度融合,实现现有运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不同参与者丰富的运动体验。三、家庭健身运动与医疗的深度融合。"运动是良医"概念的提出,建立全球能量平衡网络,提倡运动医学全民化,建立居民体质检测和健康体检的动态档案,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群体,研究不同健身运动保健处方。"上工治未病",并定期进行监督和调整,健康的动态变化以及常用运动注意事项链接到每个人的自己的手机或电脑,让每个居民通过电子数据和自体感受自行控制和调整运动强度、量度和频率。健全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提升运动促进健康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四、运动促进健康家庭项目的研发。经济的交融、信息的互通、交通的便捷、世界深度融合。形成"地球村"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挖掘全社会可利用资源,以某项基金、企业品牌或某类名人等进行冠名,或以知名体育院校或体育机构与一些知名企业结合,确立运动促进健康的大型项目,构建互联、互通、互动、互认的生态模式,产生多方面共赢的效果,既能获得资金和管理支持,又能获得加大宣传力度的正面效应。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发起的Let/sMove项目值得借鉴。她将青少年运动分别与家庭和学校结合起来,激发父母运动行为对孩子的引领。并着重提出青少年运动与营养,使很多学校建立了学生营养餐标准。五、有限空间及家庭健身运动产业的拓展。疫情为有限空间运动模式深度开发提供了思路。办公室、房子、封闭式交通工具等,而现代文明使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这种空间状态之下。激发这些人群的身体活动对实现全民健身的影响很大,量体裁衣,办公室可以做一些徒手关节练习、椅子辅助操、办公桌辅助操等运动项目。居家运动模式开发原则:根据不同的空间,游戏化、双人化、合作化。如亲子游戏运动钻山洞、居家穿越火线、家庭羽毛球、家庭乒乓球、家庭太极拳、家庭瑜伽等等。如果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安放一些健身器材:大型的有跑步机、肢体锻炼机、室内自行车和划船机等;小型的如跳绳、哑铃、臂力器、瑜伽垫等。另外可以研发一些新的便于随时运动小型器械和运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