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一次强对流暴雨的湿位涡分析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198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区域加密站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间隔6h),对2009年6月8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强对流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这是一次比较典型的华北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湿位涡理论能很好地解释这次暴雨的形成机制,是一次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均存在,以对流不稳定为主的暴雨天气过程.(2)湿位涡的分布对强对流暴雨的发生、落区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在850hPa等压面上,MPV以及MPV1、MPV2的分布与强对流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发生在在MPV、MPV1、MPV1的零值附近的正负过渡带内,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相结合的区域.(3)对流层高层600hPa以上湿位涡正压项(MPV1)正的大值区与对流层低层的负值中心,正负值区垂直迭加的区域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高层的正的高值位涡的下传有利于气旋性涡度的发展,低层的负值区有利于对流的发展.这两者的结合更有利于暴雨的产生.(4)θse的等值线接近垂直的地区非常有利于垂直涡度的增长,有利于强降水发生.θse和MPV的综合分析,能够更好解释强对流暴雨的发生机制,确定强对暴雨的落区和强对流的发生时间.
其他文献
利用陕西省96个自动气象站和人工气象站的平行观测数据,分析了气压、气温、相对湿度的差异,并对月、年平均值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工站所测气压、相对湿度普遍高于自动站所测的相应值,气压年平均差值为0.21hPa、标准差为0.30hPa.相对湿度年平均差值为2.28%、标准差为3.07%.气温年平均差值为-0.03℃、标准差为0.26℃;在月平均气温较高的月份压、温、湿差值均较大;自动站压、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城市的热岛效应已不容忽视.文章以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相邻且呈带状分布的眉山、资阳、遂宁和广安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2000(2001)年和2008年两个时相的Landsat/ETM+影像第6波段反演城市亮度温度,揭示热岛效应的基本特征,分析其演变趋势的主要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中部中小城市的规模后期为前期的1.77~2.10倍,热岛规模后期为前期的1.17~3.03倍;热
为探讨天津城区冬季气象因子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通过对2005年-2009年冬季能见度(北京时间14时)与气压、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揭示近五年来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并使用气象因子拟合了大气能见度.结果表明:近5a天津城区冬季大气能见度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4年冬季的13.4km降低到2009年冬季的10.3km,年下降率为0.38km,大部分能见度数值主要分布在5-20
PH值是衡量大气降水酸碱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当PH值<5.60时称为酸雨.1995年8月,在新修订的中明确规定要在全国划定酸雨控制区[1].全国酸雨区域主要在长江以南,四川、云南以东,主要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贵州、广西、重庆的大部分地区.酸雨的形成是个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十分复杂的过程,至今还有许多关键的问题没有弄清楚.形成酸雨的物质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气溶胶等.这些污染物在不利气象条件
通过研究无锡市2004~2008年逐日供电最大负荷进行年、月、季、周的变化规律,并与同期数个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可得以下结论:日均供电的最大负荷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基本以夏季供电负荷最高,春季最少,春、夏季增幅均超过了50%,秋、冬要相对较少,但增长幅度也达到30%以上.供电负荷无论在夏半年还是冬半年,周六与周日基本相当,均为一周内负荷最低,周一至周五要明显高于双休日.气象因子中TM、Tm、
随着极端灾害性天气的日益增多,人们对于气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公众群体对气象预报服务的需求,以提供更细致的气象预报服务,利用来自全国各地的42421份公众样本数据,抽取12个主要背景指标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和多重对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生学历,高收入人群对灾害天气预报服务的满意度较为分散,无明显规律.而城市居民,中等收入人群对灾害天气预报服务一般持较为中性的观点,其和乡村居民,低
云的外形特征千变万化,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云的形成和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水汽状况和稳定程度,而且也是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征兆之一.在大气中形成云的基本条件是:空气中要有足够的水汽;要有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主要指上升运动引起的绝热冷却.一般情况下,在槽前和低压的前部气流辐合区、暖平流区、锋上暖流气团中以及山脉的迎风坡等部位,都有上升运动,有利于云的形成和加强,而在槽后和低压后方、高压区
雷暴是对流旺盛的天气系统所产生的天气现象,是一种对流性天气,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大风,甚至冰雹和龙卷风等恶劣天气.雷暴天气有很强的局地性和突发性,它的形成、发展过程十分迅速,因而增大了准确预报的难度.雷电灾害已成为危害程度仅次于暴雨洪涝、气象地质灾害的一大气象灾害.无锡地区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人口、城市、电网、交通、建筑密集,对雷电的影响敏感,针对本地区的雷电灾害严重情况,分析研究无锡地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世纪80,90年代,增温显著.导致全球变暖的因素中,城市化发展伴随的一系列问题(人口增长、大量工业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地表特征的改变等)是最主要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建筑物越来越密集,成倍增长的交通工具及工业生产,都已经给城市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的破坏.因此,研
本文利用基于雷达三维拼图的强冰雹识别的研究成果,结合ARPS风暴数值模式的输出结果,提出了一个新的冰雹临近预报方法,并通过对一次发生在贵州西北部到中部一线的冰雹过程的1小时外推预报及3小时数值模拟,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SCIT的风暴识别、跟踪及外推算法在本次强冰雹过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SCIT算法对于较强的组织稳定的风暴可在一定的短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效果,而对于天气状态变化较快的系统,这种算法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