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声广播到图书出版:“八十年代”央广体育类节目的跨媒介传播事况钩沉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tianshyi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期以及体育事业的上升期,全国民众对于体育赛事信息的渴望是空前的,对于高质量体育节目的需求是刚性的,在电视还远未普及的岁月,体育广播节目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黄金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类节目正式开办于1955年4月,最初的节目名称为《体育谈话》,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档、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档体育类广播专题节目。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档节目的名称几经变化,播出时长和频次也经过了多次调整,在经过"文革"期间5年零3个月的停播之后,最终定名为《体育节目》。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第三届全国体育运动会1979年9月于北京举行,这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正式进入了健康发展的历史时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体育报道也由此逐渐进入了辉煌时期,《体育节目》的播出频次也由1972年的每周广播3次逐步增加至1979年的每周广播12次。至1987年,应广大听众要求,《体育节目》又进一步增加至每天三次,形成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早、午、晚都有体育节目的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主流媒体的体育广播在"八十年代"发挥了"先声夺人"的时效优势和符号优势,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丰富社会生活、鼓舞社会士气、宣传拼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节目》更是以其突出的现场感与时效性,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体育广播的标杆与典范。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教部体育组最早的成员之一,陈文清曾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体育报道在我们国家的体育发展和人民生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而在这段"无可替代"的岁月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部以图书出版为主要形式的跨媒介传播行为作为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观察点,同样值得关注和进一步探讨。本文选取这一时期央广体育类节目以图书出版为主要形式的跨媒介传播行为作为研究切入点,对其由节目专题以及外延活动衍生的图书出版活动进行回望与再现,笔者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部"以及上文提到了央广体育记者为"作者"、或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央广体育""体育节目"作为"关键词",在"读秀网""超星读书频道""国家图书馆数据库""孔夫子旧书网"等图书数据库进行检索,将时间范围框定在1979至1990年的区间之内,检索得到《国际象棋讲座》《健身、键心、健美:慢性病与体育疗法》《山外有山:世界体坛采风》《体育竞赛常识讲座》《不灭的亚运之火》《难忘的瞬间:中国体育四十年》等图书出版物。经过梳理不难发现,无论是官方或个人主导,在"八十年代"末期,《体育节目》各个板块形成了有声广播与纸质图书一一对应的关系,一方面,《体育节目》为图书出版提供了内容与素材,另一方面,图书弥补了广播非可视化的局限、拓展了广播节目传播的周期、掘进了节目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双方是"八十年代"广播与图书优势互补的成功范例。总体来看,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类节目在"八十年代"看似无序的跨界图书出版,呈现出了一个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布局完整的出版阵列,在后世诸多回顾性史料文献中,相关图书的出版事况曾不止一次被提及。在2016年"中国之声"重启广播体育类节目《决胜时刻》的背景之下,对这些图书出版往事的回望与再现对于找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节目》在"八十年代"的跨媒介传播范式具有显见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对当下复杂媒介环境下广播体育节目传播策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图书作为媒介发展史中最为传统也最具生命力的媒介形式,在每一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传播手段变革中,都在不断汲取新兴媒体的优长以完善自身,进而很好地与后起媒体进行融合。如今,在信息化进程中,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部门已经从传统产业分立走向以数字融合为基础的三大产业融合,传统工业时代以生产方式塑造的固定化产业边界已经趋于模糊,可以说,未来广播与"互联网+"赋能下的新兴出版业进行融合已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即使仅就传统纸质图书而言,图书仍能够以其内容的权威性、便于保存与取阅等特点,成为广播节目更好建立用户粘性和认可度的助攻手。体育广播节目可以借助出版行业举行新书发布、举办体育名人签售会、体育读者俱乐部等线下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影响力的拓展,使节目本身的传播范围向纵深发展,增强节目的品牌效应和主持人的影响力。应该说,传统广播仍然有必要坚持探求与出版业的融合之路,借助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媒介融合不断书写新注解的当下,一方面,体育广播需要坚持指向人类听觉体验的声音主体性,摆脱依附性的他律状态,实现广播的主体性确证;另一方面,体育广播仍需以求新求变的态度谋求创新与突破,尝试更具适配性的广播体育内容跨媒介传播,力求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中站稳脚跟,用电波传承体育精神不屈基因,用声音记录体育赛事经典瞬间。
其他文献
<正>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现在,让我们自己动手用水果来做一种独具特色的伏打电池。我们先来做一个"柠檬电池"。一、制做材料几枚铜币(或铜片)、几片铝箔和一只柠檬。铜币用来代替伏打电池中的铜板,铝箔则用以代替锌板(铝和锌的电离特性非常近似),而电解液稀硫酸则用挤出的柠檬汁来代替。二、制作方法首先,取一片铝箔和一枚铜币放在桌上,铝箔和铜币之间垫入一张吸水性强的棉纸,将柠檬切开挤
期刊
目的探究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鼻腔局部冲洗在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经鼻内镜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96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通过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治疗,对比两组VAS评分、术区上皮化时间、复发情况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
在媒体融合的转型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城市电视台应抓住城市传播迅速兴起的历史机遇,把城市传播作为自己转型发展的新基点,通过对自身先天禀赋的挖掘、媒体融合趋势的把握、城市传播特点和规律的适应,加快转型速度,提高转型质量,从而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国涌现的一大批奥运类电视节目,旨在普及奥运知识,弘扬奥运精神,推动全民健身,助力“三亿人上冰雪”,扩大冰雪文化传播,贯彻健康中国理念。本研究基于空间叙事的视角,以现实空间、叙事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维度对奥运类电视节目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历史空间再连接、体育故事再创作、社会共情再强化的叙事内涵,进而展现出匹配内容主题扩大主体参与、运用场景植入进行空间套嵌、利用平等对话建构空间关系等现实价值,为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奉行“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下,为观众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创意十足的大型盛宴,助力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引入空间文本的视觉修辞方法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进行研究,可发现其以元空间文本构建展现了中国国家形象,以空间组合唤起了奥林匹克运动记忆,以媒介多元叙事扩大了空间主体参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出台,预示着城市与开发区建设步入国土空间治理新时代。本文在回顾我国开发区管控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总结了开发区边界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实际管理范围多超公告四至范围、开发区优惠政策与考核边界泛化、开发区边界亟待调整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开发区边界管控的新思路:(1)应逐步启动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2)统一开发区考核土地节约集
空间转向已经成为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从而导致该领域研究思路、范式、方法的转换。主持传播研究也亟待需要空间视角的介入,以此拓展研究视野,摄入新的研究活力。身体作为空间研究的重要组成,对主持传播主体建构的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阐释价值。在技术、空间、身体三重互动中,主持传播产生了传统职业型主体、草根型主体和人工智能主体三种形态。这三者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深入互动、优势互补,
为迎合时代稳健发展需要,随着小学阶段性义务教育所出现的各种现象,使得教育部及学校等相关部门更为积极倡导各省市小学通过科学学习方法,在不降低小学生学习效果基础上,丰富小学生业余生活,从而在保证良好成绩基础上,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与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阶段,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课堂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占有大多时间,通过科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的大背景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吸收理解更多的知识,就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只有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集中才能够使课堂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分享在提高小学生课堂注意力实践过程中的一点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