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和2013年4月20日在川西地区发生了汶川MS 8.0地震和芦山MS 7.0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地震后,开展震中及其周边地区温泉及观测井流体地球化学研究,获取与地震相关的深部流体地球化学信息,对认识地震流体地球化学异常现象成因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于2008年6月、2008年10月、2009年6月、2010年4月和2013年4月在川西地区的32个温泉点采集了5次水样。测量了温泉水样的水化学组分(K+、Na+、Ca2+、Mg2+、Cl-、SO42-、HCO3-和CO32-)的含量和氢氧同位素的组成(δD和δ18O)。测量结果表明温泉水样的水温和总溶解固体(TDS)分别为8.8℃~83.0℃和151.69 mg/l~2159.43 mg/l。根据C.A.舒卡列夫的分类方法,将温泉水划分为9种化学类型:Na(Ca)-HCO3(SO4),Na(Mg)-HCO3(SO4),Ca(Na)-HCO3(SO4),Mg(Ca)-SO4,Ca(Mg)-SO4,Ca(Mg)-HCO3,Mg(Ca)-HCO3,Na-Cl(HCO3)和Ca(Na)-SO4(HCO3)。温泉水样的δD、δ18O值均沿当地大气降水线分布,表明该区的温泉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受控于温泉水深循环过程中的水岩反应及深部来源水体的混入,川西地区温泉水样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热储温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鲜水河断裂带的10~25号温泉水的δD、δ18O值低于其他断裂带温泉的δD、δ18O值,但是其温泉水温、TDS及Cl-均较高,这表明该断裂带的温泉水受到深部高温凝结蒸汽的影响。汶川地震前,康定地区的灌顶温泉、龙头沟温泉及二道桥温泉水样的K+浓度升高,增幅为19.3%~54.4%;灌顶温泉和二道桥温泉水样的SO42-浓度分别上升了32.0%和59.6%,地震后均降至上升前水平。这可能是震前区域构造挤压应力增强,高K+及SO42-浓度的深部地下水供给量的增加所致。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温泉水的化学组分的变化较为明显,其2008年10月采集水样的水化学组分的下降幅度为23%~95%,氢氧同位素组成也回归至大气降水线附近。其他断裂带的温泉水样的水化学组分的变化幅度大多在10%以内,δD、δ18O值的也无明显变化。该断裂带温泉距震中的距离较近,为50~110 km。另外,该断裂带为余震的集中发生区。该区温泉水样的水化学组分及氢氧同位素组成的显著变化可能是该区的地壳应力调整造成的。此外,80%以上的余震发生在第一批水样采集的前后两个月(2008年8月21~2009年1月1),因此,2008年10月在龙门山断裂带采集水样的水化学组分的大幅下降,氢氧同位素的与大气降水线同位素趋于一致,可能是地壳应力调整过程中,随余震的衰减,深部流体补给量的减少所致。另外,鲜水河断裂带的八美温泉水样的Na+、HCO3-浓度和TDS在2010年4月17日明显上升,幅度分别为53%、38%和38%,可能与2010年4月28日在距离其15 km处发生的5.4级地震有关。芦山地震后,康定地区的温泉水化学组分变化幅度达-73.3-231.9mg/l,发生变化主要是Ca2+、HCO3-浓度和TDS的显著上升,且Ca2+浓度随HCO3-浓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这可能是地震后,大量深部来源CO2顺断裂带向上运移(Zhou et al.,2011),溶入温泉循环水中,加速了碳酸盐岩的溶解所致(Du et al.,2010;Ueda et al.,2005;Reddy et al.,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