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对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荥经段线路的推考

来源 :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pa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考证,对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荥经段线路进行了分析考察。 认为历史上存在有两条道路的可能性,一条是经大相岭的官道,一条是经九把锁的民道,但历史现实的最大可能性是翻越大相岭而行。
其他文献
1.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明确表示茶的著作,是成书于汉初的《尔雅》,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历史。从形、音、义三者兼备出发,茶的确立,始于唐代《茶经》,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2.茶作为饮料,在原产地巴蜀一带,始于春秋(前841-前476)战国(前475-前221)至秦(前221-前206)汉(前202-220)年间,至迟始于秦代。在原产地以外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始于秦代以后。唐时(618
笔者认为,唐代茶文化的兴起,源于长兴顾渚山:一是被誉为“茶中极品”的紫笋茶及与之相伴的金沙泉,产于顾渚山;二是陆羽推荐紫笋茶作贡,并在顾渚山考察,撰《顾渚山记》二篇,补充、改定《茶经》三卷;三是首座大唐贡茶院建在顾渚山,时役工三万、工匠千余,续贡近一个世纪;四是至今在顾渚山仍保存有唐、宋摩崖石刻三组九处和紫笋古茶园三处;五是唐代众多著名诗人,为此留下几十首茶诗。所有这些,都证明长兴顾渚山是唐代茶文
境会亭建在长兴何处,说法有二:悬脚岭,抑或啄木岭,看法不一。为此,笔者查阅了历代志书、诗文、碑记,又四上实地调查考察,最终认为境会亭建在啄木岭,才是湖州、常州两州刺史相会的最佳地点。
本文以《旧唐书》等多种史料涉及常衮的记载为据,考辨北宋张舜民关于“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的记述。证实常衮从未任过建州刺史,且未活到贞元年间便于建中四年卒于福建观察使任上。死后葬于福州永福,庙祠也在福州。建州研膏茶是建安北苑御焙于935-939年创制。建州茶业教育、茶叶生产加工、改制均与常衮无关。张舜民记述是错的。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的风炉,内部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过去曾有人画过若干图样。现查考古代一些关于炉的记载,并对比出土文物,提出了陆羽《茶经》中“风炉”的形状和结构,并构想画出了置于炉内的有离、巽、坎三卦镂空栅条的圆形炉箅子。
蔡襄为官37年,做过不少好事。至今,福建特别是泉州民间都把他和洛阳桥联在一起,称颂不已。他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又是一位杰出的茶艺家。他督制贡茶,改大龙团为尤极精好的小龙团。欧阳修称“其品绝精”。他因“屡承天问”,写了《茶录》二篇进献,论述龙团茶的鉴评和茶具。但也因此招致非议。然而,他锐意创新,推动建茶采制精益求精,争新出奇;又向世人宣传了建茶建盏,使之名冠天下,功不可没。
考察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意义,对陆羽及《茶经》在日本茶道文化发展史中的交融过程的考论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本稿以日本镰仓一室町时代为中心,首先通过《茶经》在荣西《吃茶养生记》中的引用,分析指出了《吃茶养生记》中有目的地选择《茶经》的意义,这是日本茶道文化史上认识《茶经》的一个重要起点。然后通过《吃茶养生记》以后各种茶文献中对《茶经》的记录,阐述了随着日本茶道文化的成长,对陆羽及《茶经》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茶神”神农氏、“茶祖”吴理真、“茶圣”陆羽,是中国茶文化的形象代表和文化符号,每个名称都包涵丰富的茶文化历史。明确他们的称谓,确立他们的地位,对于挖掘茶文化历史资源,弘扬中国茶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茶叶起源于贡茶,其制始于西周,迄今已有3000年历史。唐代茶道大行,贡茶制度正式确立。宋代北苑贡茶更是穷极精巧。元代武夷御茶园崛起。明清贡茶进一步发展,品目繁多。历代贡茶的推行,促进了制茶技术与茶叶品质的提高,也促进了各地名优茶的发展。
笔者认为,《中国贡茶》是一本学术性、史料性很强的专著,尤其对福建贡茶的记述,更为翔实。同时,也认为在“历史贡茶”一节中,存在着严重谬误:一是断章取义摘引《新唐书·地理志》,误把建置州的年代当成土贡茶的年代,从而将紫笋茶的土贡时间提前了149年;二是土贡就是官贡,不是民贡,所谓民贡是不存在的;三是官焙不等于土贡,欧阳修的《唐志》和斐汶的《茶述》,只记土贡而不记官焙,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