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孟子其人以好辩著称,探究其辩论形式是否有类似于苏格拉底的"论辩术"一类的逻辑思维,当可窥见中国逻辑史之一斑.以《孟子》为蓝本,探究对话的内在合理性,进而可以对其文本有
【出 处】
:
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其人以好辩著称,探究其辩论形式是否有类似于苏格拉底的"论辩术"一类的逻辑思维,当可窥见中国逻辑史之一斑.以《孟子》为蓝本,探究对话的内在合理性,进而可以对其文本有无逻辑以及辩证法的萌芽做出判断.在文本解读中,尝试避免西方形式逻辑的架构和强势话语,如此免于迁衍附会之嫌疑,尽量以古代汉语这种文字符号为载体,还原出当时之推理与论证模式,以及共通的价值平台.孟子是先秦大儒,其道德体系影响深远.先秦儒学虽以孔、孟、荀三家并称,其实学术志趣颇有差异.孟子学术最大特色当为其论辩色彩.当代的孟子研究过多地由孟子的道德建构入手,而缺乏对孟子在论辩过程中所体现的逻辑形式的探究,以孟子为恰当切入点,由儒家逻辑思维的模板为契机,探求逻辑传统的本土色彩,如此以呈现"真"之学问的中国特质.
其他文献
《孝经》学是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下经学研究正呈向上之势。历来研究孔颖达者,很少关注其《孝经》学,盖因文献不足微也。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孔颖达之前有《孝经郑注》、《孝经孔
在历史发展中,不同的学者对"儒"给予了不同的理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再到隋唐,进而宋明,儒者虽然具有某些共同点,但也被赋予了不同的特征.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颜元,具有坚定的儒
《大学》原来是西汉戴圣所传《礼记》的第四十二篇,被南宋的朱熹(1130-1200)从《礼记》中与另一篇《中庸》一起抽出,作为《四书》中的前两篇,成了儒家最神圣的经典.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四川出现了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特立独行的儒学大师,世人尊称他为"川西夫子",后人评价他为思想家、教育家、慈善家,他是历史上少有的遥承孔孟思想的学问大家
形成于7-9世纪的东亚儒学文化圈,在20世纪中期之后,随着东亚各国经济的次第发展,即被再次提出,重建辉煌.这表明,在东亚经济迅速发展之际,东亚各国再次面对共同的文化传统与现
儒家文化内涵深邃,文明久远,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佼佼者.它诞生于春秋时期,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几千年来,其历经沧桑,屡经波折波折,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的现实要求重视构建新型孝伦理,使其发挥家庭养老功能.构建新型孝伦理应该秉持如下正确态度.批判继承传统孝伦理;坚持时代性与文明性相契合;普适性与民
在公羊学的"通三统"学说中,"王者存二王之后"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如何安排前王之统的问题上,董仲舒总结出"三王"、"五帝"、"九皇"以及"六十四民"的政统递嬗谱系,该谱系背后不
孔子时期,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是"仁"与"礼"的统一,"内圣"即内在修养的完善,"外王"即为政以德,礼教严明以达治国之道.随历史不断发展,儒家学派内部思想产生分歧,孔门弟子思
本文对于刘宗周政治思想内容的关注主要通过刘宗周在万历、天启、崇祯、弘光年间所上“奏疏”文本予以解读。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对刘宗周的奏疏文献所反映的政治思想予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