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陶弘景作为南朝时期上清派的代表人物,不但在道教史上有着超卓的地位,其对人体生命健康的探索同样成绩斐然.《养性延命录》作为陶弘景养生思想的代表作,汇集之前道教养生中的精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弘景作为南朝时期上清派的代表人物,不但在道教史上有着超卓的地位,其对人体生命健康的探索同样成绩斐然.《养性延命录》作为陶弘景养生思想的代表作,汇集之前道教养生中的精华.
其他文献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今南京江宁人),卒谥"贞白先生".其籍贯故里在唐人编撰的《梁书》卷五十一《处士·陶弘景》和《南史》卷七十六《隐逸·陶弘景》中均有明确记载.陶弘景一生历经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道教茅山宗的开创者)、医药养生家和文学家等.陶弘景著述宏富(一般谓之作品有七八十种),对他的著作进行搜集、整理和考述的代不乏人;然终因年代久远,作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有"山中宰相"之称.他早年受葛洪《抱朴子》一书影响,一生潜修道教养生之道,姚思廉称其:"年逾八十而有壮容."根据有学者的研究:"在陶弘景之前,葛洪之后,道教创出了许多经典,其中不少涉及养生的探讨,但所有的探讨都是零碎的,直到陶弘景出现,才完成了对道教养生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②陶弘景著作多达七八十种,可惜大部分失传.即使
西方的自然主义,并非衍生于近些时代,早在不少哲学家的体系中就已经被呈现出一些端倪,其伴随着文明现代化不断迸发的情况,在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高度危机感后,出现了相应的焕发.然而,如此的自然主义常常来得过于粗糙,甚至在民众阶层以及精英阶层中,有着反社会发展的意味,这导致许多人常常是基于进程的去留问题而发生的碰撞,甚少趋于贯彻真理.由于寻不到最终的根,西式自然主义一直在不同程度上与科技工业化思潮呈现拉锯的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居隐,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既是中国著名的道学理论家,又是一名具有卓越贡献的医药学家.陶弘景曾身体力行,撰成《养性延命录》,集中反映了它所倡导的养生思想,其中也蕴含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成为后世医道两家奉行的养生法则,在当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积极意义.本文从陶弘景的养生思想切入,首先系统阐释了陶弘景的医学养生思想之内容,其次又结合温州
《养性延命录》是陶弘景现在仅存的养生学著作.这本书是陶弘景汲取前人养生学精华而成的,书中记录了上自神农,下至魏晋之际的历代养生家的言论.全书分上下卷,上卷收录《教诫》《食诫》《杂诫》三篇,下卷收录《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三篇."教"是正面的教导,"诫"是反面的训诫,上卷从正、反两面的理论上指出养生应该趋利避害,严格遵守禁诫.下卷则从服气、导引、房中等三个方面,对养生的具体方法做了阐述.
目前较为完整可靠的《养性延命录》版本,主要是《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所收《养性延命录》,和《云笈七签》的卷三十二所收《养性延命录》,其他版本比如《道藏精华录》上册第二集中亦收,但内容仅有序文和相当于其他版本第一篇的内容,故本文主要依据前两个版本讨论.据朱越利先生考证,《云笈七签》本的年代更早,"《道藏》临帙本《养性延命录》中,出现《混元道经》《混元德经》和《混元妙真经》等经名.按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
道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其中的养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8月19日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时指出,要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医道同源,道教健康养生文化与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一样,是中国传统健康养生文化体系的核心.若能全面梳理,并加以传承和利用,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将对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贡献.
陶弘景是道教的一代宗师,在道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陶弘景年少时即有养生之志,他在十岁时,得到葛洪的《神仙传》,昼夜研寻,十五岁时作《寻山志》,表达了对神仙的仰慕.而他的《登真隐诀》《真浩》《真灵位业图》《养性延命录》都成为道教史上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陶弘景道教思想的重要资料.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华阳真人,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上清派宗师、医药学家、养生家,著有《养性延命录》.此书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养生思想与观点,代表了中国早期道教养生和中医养生的理论水平,在道教和中医养生学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陶弘景与葛洪二位祖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高道,为江苏乃至全国道教在思想文化、养生修炼、道教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小仙翁"葛洪曾先后担任伏波将军、关内侯等朝廷官职,喜好外丹制炼之术,后又"闻交趾产丹砂,求为句漏令,遂率子侄同行……乃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两位祖师虽相隔一百多年,然"山中宰相"陶弘景与葛氏却截然相反.陶祖早年曾在朝为官,但不久之后就辞官而去,隐居于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