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漓江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于珠江水系,全长214km,流域面积6050km2,自发源地猫儿山至桂林为漓江上游.本文于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分季度对漓江上游干流及其4条支流(小溶江、川江、陆洞河和黄柏江)进行了4次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共采集淡水鱼类9508尾,隶属于4目15科50属72种.其中,15种为中国特有种;1种为广西特有种(漓江副沙鳅);2种为易濒危物种(波纹鳜、小口白甲鱼);1种为广西新纪录物种(中华细鲫).物种中以鲤形目为主,分别占总物种数和总个体数的62.50%和79.78%;鲤科占优势,占总个体数的51.99%;研究区域内以宽鳍鱲、方氏品唇鳅、马口鱼为优势种,分别占总个体数的26.76%、11.92%、10.50%;食性组成显示:杂食性鱼类21种,占29%;无脊椎动物食性鱼类15种,占21%;肉食性鱼类11种,占15%;昆虫食性和草食性各5种,占7%,未确定食性鱼类占21%.从物种数所占比例比较,漓江上游鱼类组成与广西淡水鱼类290种构成大体相似.漓江上游流域秋-冬季鱼类组成相似性指数(SI)最大,为62.66%;夏-冬季鱼类组成相似性指数最小,为41.18%.多样性结果显示:夏季鱼类多样性(Margalef物种丰富度Dma为7.5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e为2.98、Pielou均匀度指数Je为0.72)高于春季和冬季,秋季最低(分别为4.99、2.14、0.59);漓江上游干流多样性高于其他四条支流,黄柏江优势种最明显(Simpson优势度指数λ最高,为0.58),多样性最低.利用非加权组平均聚类法(UPGMA)可将漓江上游采样点分为3个聚类组:上游4条支流的中下游及汇合处的采样点聚集在一起;小溶江、川江和陆洞河上游的采样点聚集在一起与漓江上游干流采样点形成3大聚类组.聚类组内各采样点鱼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组间鱼类组成差别较大.栖息地破坏、挖沙等工程以及非法捕捞是造成漓江上游鱼类多样性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