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达木盆地西部SG-1钻孔磁性地层学与环境
【机 构】
: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University of Tübingen,Tübingen,Germany
【出 处】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
【发表日期】
:
2012年8期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发现,打破长期平静的中等地震或此后出现的中等地震集中分布区,与未来主震在空间上有一定关系,大多相距小于100km。晋冀蒙交界地区依据地震活动可以进一步分为山西北部和京西北两个地区。
本研究使用湖北及周边省份地震台站2008~2011年间数据,选取震中距在30°~90°、震级Ms5.5级以上远震数据。对地震数据去仪器响应、0.5~20s带通滤波后,按反方位角和入射角将数据三分量旋转至径向、切向和垂直向,使用最大墒谱法计算了台站记录的每个地震的接收函数。通过波形相关和人机交互剔除了部分质量不好的数据,利用接收函数扫描法确定了38个台站下方莫霍面深度和波速比。并在此基础上固定波速比
本文通过实验表明,改进的交切法可用于三维三维复杂速度模型的地震定位;综合利用p波与S波的到时差信息,可明显改善震源位置约束,震源轨迹呈现球形分布;当只适用P波的到时差信息时,震源轨迹呈现椭球形,在椭球形的长轴方向约束较小;使用多条震源轨迹进行定位,有助于减少由随机因素导致的定位误差。
不同类型的多次波应用相应的压制方法效果才会明显。另外,单一方法往往不能有效压制所有多次波,综合压制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对几种典型的压制多次波方法进行了详细总结、分析并加以对比,同时对南海某工区地震资料进行了试验,最后对多次波压制方法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建议。
本文介绍如何通过震源子波反褶积滤波(designature filter), PZ波场叠加等特殊处理方法,压制震源因气泡效应而产生的后续波列及海底反射多次波干扰,增加PmP, PcP等后至震相的信噪比和时间分辨率,进而保证后至震相的可靠识别和其走时的准确拾取。
本文分别介绍了火成岩和碳酸盐岩生物礁储层的地震属性,探寻通过多波AVO属性分析技术将两者区分开来,以精确圈定油气分布。
本文首先总结前人对大洋中脊的地震研究资料,建立简单的水平层状速度模型,然后利用Zelt和Smith在1992年编写的RAYINVR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从理论上确认了PmP和Pn震相出现的位置与范围。然后结合最新获得的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A区和中央次海盆扩张脊的三维地震数据,分别对其各自主测线上OBS台站的综合记录剖面进行了震相识别和拾取。
本文根据火山活动的时期与生物礁发育时期、烃源岩生烃和排烃时期、油气成藏时期的先后关系,判断火山活动对生物礁及油气成藏的影响。阐述了西沙地区的新生代岩浆活动分散,具有多期次、分地区的分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