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重复刻板行为作为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之一已被证明会干扰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互动、交流和技能习得。因此发展有效的干预措施来缓解孤独症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是必要的。运动干预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来促进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的干预方式,具有实施便利,成本低廉,生态化的特点,被证明对孤独症儿童重复刻板行为有积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8周大肌肉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重复刻板行为的影响,以期扩大运动干预的实践应用规模,为家庭以及对从事孤独症儿童康复与培训的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方法:面向全市招募6-10岁孤独症儿童,纳入要求:(1)有三级甲等医院开具的孤独症诊断证明;(2)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得分在30分以上,重复性行为量表—修订版(Repetitive Behavior Scale-Revised,RBS-R)测评得分在15分以上;(3)无心血管疾病以及其它并发症,没有使用抗精神类药物。最终选择3人(均为男童)为研究对象,对3名受试进行8周大肌肉运动干预,采用重复性行为量表对受试干预前后的重复刻板行为进行评估;采用观察法,在干预前确定每位受试3-4种目标重复刻板行为并进行操作性定义,受试甲的目标重复刻板行为有手掌抓捏、抓抠耳朵、傻笑、挥舞手臂4种,受试乙的目标重复刻板行为有捂耳朵、拍手、蹦跳3种,受试丙的目标重复刻板行为有手心捂嘴、敲头、拍胸、捂耳朵4种;在干预过程中用自制的行为记录表记录3名受试的重复刻板行为发生次数,分析受试重复刻板行为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8周大肌肉运动干预后,3名孤独症儿童的重复性行为量表总分均降低,受试甲的重复性行为总分由36分降低到30分,其中刻板行为分量表得分由11分减至7分,自我伤害行为由7分减至2分,受试甲的刻板、自我伤害行为分量表得分降低明显。受试乙的重复性行为总分由37分降低到27分,其中仪式行为分量表得分由6分减至2分,同一性行为由8分减至3分,受试乙的仪式、同一性行为分量表得分降低明显。受试丙的重复性行为总分由27分降低到18分,其中自我伤害行为降幅最大,由10分减至4分,受试丙的自我伤害行为分量表得分降低明显。(2)8周大肌肉运动干预后,3名受试的目标重复刻板行为平均次数均大幅度降低。受试甲的平均重复刻板行为从21.9下降到16.3,其中抓抠耳朵和手掌抓捏行为下降较明显;受试乙的平均重复刻板行为从15.3下降到10.3,其中蹦跳行为下降较明显;受试丙的平均重复刻板行为从19.0下降到10.8,其中手心捂嘴行为次数下降较明显。(3)行为动机评估结果发现,受试甲和受试乙的感官刺激得分最高(分别为17分和14分),受试丙的逃避任务得分最高(17分),受试甲、乙的重复刻板行为的主要动机均为寻求感觉刺激,受试丙重复刻板行为的主要动机是逃避任务。研究结论:(1)8周大肌肉运动干预能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重复性行为,受试甲的刻板行为和自我伤害行为在干预后有了明显改善,受试乙的仪式行为和同一性行为在干预后有了明显改善,受试丙的自我伤害行为在干预后有了明显改善。(2)8周大肌肉运动干预能较大幅度降低3名受试的目标重复刻板行为次数,但是个体的重复刻板行为具有差异性,不同的重复刻板行为干预效果不一,受试甲的抓抠耳朵和手掌抓捏行为下降较明显,受试乙的蹦跳行为下降较明显,受试丙的手心捂嘴行为次数下降较明显。(3)受试甲、乙的重复刻板行为的主要动机均为寻求感觉刺激,受试丙重复刻板行为的主要动机是逃避任务。孤独症个体的重复刻板行为可能具有调节感官刺激的作用,运动为受试提供了类似于重复刻板行为的感官刺激,从而替代或消除重复刻板行为,大肌肉运动练习有利于减少个案甲的抓抠耳朵、手掌抓捏、傻笑、挥舞手臂行为,有利于减少个案乙的蹦跳、拍手、捂耳朵行为,有利于减少个案丙的手心捂嘴、敲头、拍胸、捂耳朵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