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温室气体减量为前提之新兴都会城市可持续交通近期发展方案评估——台湾台中经验

来源 :第七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美国式的交通理念——人人开车上高速公路,误导着许多国家地区的交通建设,然而这种高耗能低效率的运输方式也随着近年温室效应课题的发酵而广受质疑,取而代之的除了新燃料新运具的研发外,更具实际效益的则是大众捷运系统(包括轨道型都会捷运与改良型的地面快速公交)的建设以及自行车系统的推广.分析台北市十年来捷运系统的营运数据后,可以看到其营运收入与环境负荷(或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曲线呈现了典型的倒U形顾志奈曲线的特性,也就是说在持续创造营运成长的同时其产生的环境污染却在逐步下降,这正符合了一个现代都会永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现今欧洲各国为了解决私人轿车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在改善公共交通的同时,还大力倡导骑自行车,一个新的普及自行车交通的热潮正在开始,在欧洲人眼里,自行车并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最为灵活的健身器械,与时尚品味的表征,近年广受瞩目的巴黎Velib自行车出租计划就是个最好的例子.本研究从环境规划与城市发展的角度,以温室气体减量为前提为大台中地区永续交通发展方案进行评选,以因应未来短中长程本地区"科技时尚、文化环境"的发展需求.这一永续交通发展系统是以快速公交车、轨道捷运、自行车道三种系统为基础而进行规划,AHP评选结果显示,尽管民众最期待轨道捷运网络之建设,但在考虑其资金需求巨大且工期甚长后,专家决策结果认为积极推动快速公交车系统(权重0.493)才应是台中市近期永续交通政策的优先方案;而广设自行车道(权重0.315)虽对缓解交通压力或温室气体减量之效果甚微,但因其高度之宣传营销价值与对改变市民生活风格/文化的间接效益,也被评选为短期辅助方案;轨道捷运网络建设宜于2020年前完成,以在兼顾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引领台湾中部地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荷兰学者哈布拉肯(N.John Habraken)教授提出著名的开放住宅理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关于支撑体与填充体之间的边界条件以及各构成元素(子系统)之间的模数协调原则的研究,并将居住空间使用区(Zone)、界(Margin)、段(Sector)的概念进行划分,用以限定特定生活空间的领域.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除主要居住空间(起居室、卧室、餐厅等)之外的特定空间(厨房、卫生间、阳台、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传统建筑被破坏,新建筑追求所谓"现代化",而使建筑丢失了民族特色.本文在研究云南红河州传统民居环境自然生态特点的同时,分析了传统民居在历史、文化的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独特建筑风貌.通过分析传统民居的生态特点、建筑符号、建筑空间、传统色彩、本土材料等,挖掘红河州传统民居中普遍而朴素的建筑文化,为建造具有生态价值、本土特色的新民居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具体的设计中,以
本文关注了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国内典型生态小区建设案例的研究与分析,总结了目前国内生态住区先进的设计方法与理念,指出生态住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并归纳出值得推广的生态设计理念及建设模式,以用来指导实践.同时,以襄樊、新中心商务居住生态住区为实际研究案例,积极探索适用于住区道路、绿化、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以及生态建筑的城市生态居住区系统设计方法,优化住区结构模式,为住区如何利用生态基础条件
在住宅的使用过程中,建筑物的物质老化期和功能老化期并非同步发展.在小套型住宅设计时,若不能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那么这些住宅将成为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本文提倡的"住宅全寿命设计观"就是在住宅设计中注重通过设计手段提高住宅的功能适应性,适应更多的社会需求以延长住宅建筑的功能老化期,从根本上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文中具体研究了在上述指导思想下对小套型住宅的主体消费人群,如何在设计中既满足他们当前对住宅使
全球气候变暖、人居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采用生态、节能的技术策略营建健康适宜的居住环境成为建筑界的共识.西南传统山地住宅建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一些优秀的生态建造策略.这些适宜的生态策略植根于本土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高度融合,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延续推广价值。重庆市万州区龚氏宅院位于万州开埠历史街区鞍子坝,是当地知名中医
城市的发展总是与城市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在营造新的生活形态的同时,延续历史的文脉,能使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保留自身的地域特色,达到历史传承和建设更新的相互渗透.本文以泰安市30年来的人居环境变化为例,介绍了泰山相关人居文化特点以及其相应地对城市居住空间形态的影响,阐述了在传统居住格局被打破的背景下,新居住观念建立和城市文脉得以延伸及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启发与引导的关系,论证了政府规划开发不仅是从经济的角
住区声环境质量已经成为人们选择住址的重要因素.作者通过实地测试调查和问卷分析,对绵阳西蜀名居小区的声环境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善声环境的规划布局、建筑设计、构造技术等设计措施.
矿区工人村大多数位于城镇郊区或农村,远离城镇,自成体系,隔绝于乡村.单一的经济结构形式以及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限制了煤矿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数额庞大的工人住宅成了煤矿企业转型的沉重负担.本文以庞庄煤矿工人村为例,从地理区位、经济条件、配套设施、生态环境、户型布局、结构状况、居民构成、邻里交往等各个方面考察矿区工人村的居住现状.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了解矿区居民的居住意愿以及居住承受能力.
因为过度开发与对资源毫无节制的使用,以致气温升高及气候型态改变,造成了全球温暖化.根据气象资料,台湾气候变迁远较联合国气候变迁小组所估计之情况更为快速,急需推动进行因应环境变迁之永续发展.因此,本研究藉由统计资料以"推演分析"就环境决策及推动策略上之应用探讨发现,都市密集程度、绿化面积比例、生态栖地创造、节能效益等为主要影响因子.并归纳提出实施策略,作为台湾发展为生态都市之参考,达到永续发展目的.
本文以我国土地资源短缺这一现实条件为出发点,首先从多层次、多角度对住区节地的内涵及其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次通过梳理节地技术与住区综合效益的关系,提出了住区节地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并归纳总结为技术措施体系和技术指标体系两大体系;最后以山东建筑大学教职工宿舍区为例,对住区节地技术支撑体系中的内容之一"合理利用地形"进行了初步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