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介绍了洛阳市伊滨公园的河流生态修复实践.伊滨公园建设以河流修复为核心,通过修复河道、大堤复绿、雨水收集、生境构建多种方式,有效地改善了伊河两岸水文和地貌条件,使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了近自然的状态.改造后的伊滨大堤是自然生态与园林景观的一次成功的结合.项目于2015年落成后,根据三年的水文观测结果,改造后的绿地可以承担伊河夏季行洪滞洪的要求.同时,自然在伊河两岸持续做功,这里驳岸稳定,水质良好,植
【机 构】
: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出 处】
:
2018年第19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洛阳市伊滨公园的河流生态修复实践.伊滨公园建设以河流修复为核心,通过修复河道、大堤复绿、雨水收集、生境构建多种方式,有效地改善了伊河两岸水文和地貌条件,使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了近自然的状态.改造后的伊滨大堤是自然生态与园林景观的一次成功的结合.项目于2015年落成后,根据三年的水文观测结果,改造后的绿地可以承担伊河夏季行洪滞洪的要求.同时,自然在伊河两岸持续做功,这里驳岸稳定,水质良好,植物长势很好,水生动物逐年增多,水禽也相继回归,已经成为洛阳市内生态休闲的新亮点.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区域生态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关系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关系国家生态安全与民族永续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生态的日益重视,生态友好成为农药创制的必然趋势,而高效性、选择性以及规避抗药性(或反抗性)是农药实现生态友好的前提.采用源于医药研究的基于靶标结构的分子设计(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SBDD)技术进行农药创制已成为当前的主流研究模式.在医药研发中,这种基于靶标结构的分子设计方法往往只偏重于考虑活性小分子与单一种属作用靶标的相互作用(解决高效性).而
昆虫性成熟时释放的性信息素在田间气流的作用下向四周扩散,吸引同种异性成虫的嗅觉行为反应,以完成交配,这一行为调控作用可以通过合成信息素的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等方法用于害虫的测报和防治.该技术的关键在合成信息素化合物的配比、在田间的缓释控制和稳定,以及配套和田间应用技术.在群集诱杀方面,不同昆虫的飞行和着陆行为的差异,需要设计不同结构的诱捕器.寄主植物和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影响昆虫释放性信息素化合
为明确稻水象甲田间种群消长规律,选取贵州省3个代表地区,分别进行田间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与新一代成虫以7月中旬为分界.两段育秧稻田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旬和下旬,新一代成虫高峰期在8月上旬;幼虫始见期在6月上旬,高峰期各地有所差异,在6月中旬、下旬或7月下旬,终见期在8月上旬;蛹的始见期均出现在6月下旬,高峰期在6月下旬或7月中旬.旱育秧稻田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并高峰期均在6月
利用人工摩擦接种法,对39个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对花叶病毒病两个流行株系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对花叶病毒病的抗性表现较好,但还有待于提高.在21个春大豆品种中,对SC3株系表现中抗及以上的有14个,占66.67%,对SC7株系表现中抗及以上的有10个,占47.62%;18个夏大豆品种中,对SC3株系表现中抗及以上的有10个,占55.56%,对SC7株系中抗及以上的有7个,占38.8
贵州省2010年首次发现稻水象甲,为明确其年发生动态,2011-2017年连续7年进行稻水象甲灯光诱集,并与当地气候因子结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灯下稻水象甲发生在4-9月,灯诱稻水象甲单日虫量最高可达956头,高峰日诱集虫量占全年虫量最高达73.54%,灯下有虫日数19~34天不等.贵州息烽县稻水象甲全年灯下种群发生集中,上灯天数少,不同年份间、不同月份间稻水象甲的波动均非常大,未呈现规律
此次规划的内丘县28个村与以往一两个村庄的美丽乡村规划大有不同本次规划不仅要跳出村庄的束缚站在县域的层面整体考虑,与县域总规、脱贫致富攻坚战以及“十三五”规划紧密相连.要站在邢台市的层面考虑如何利用内丘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带动城市的乡村旅游发展。甚至在国家乃至世界层面内丘县国家级的自然风光、国家级的扁鹊思想文化以及国家级的邢白瓷文化遗产都将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学习研究笔者归纳总结了现行胡同景观绿化中的不足,通过对胡同风貌的深刻了解分析研究得出胡同景观绿化应关注的重点,提出景观绿化提升的基本策略和模式。旨在传承胡同历史的景观风貌,对今后胡同的景观建设提出指导。值得注意的是绿地景观是胡同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牵涉的内容是极为复杂的涉及规划、文保、交通、市政、景观、建筑、照明、结构等学科,不应仅仅考虑绿化建设的内容,而应多学科多部门综合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持续加强库区生态建设是地方政府长期坚持的首要任务。受水资源战略承载地的影响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本区域属限制性开发区,制约因素多,发展成本增高常规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适用。因此本文以风景名胜区为载体,探索实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契合的发展方法、模式希望能在促进水源地等类似保护地集中承载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
风景资源是风景名胜区的灵魂也是风景区中保护与利用这一关系中的核心要素。峡谷型风景名胜区有其独特的风景资源特征。本文以山西壶关太行山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为例探讨了基于资源特征的峡谷型风景区规划要点旨在协调该类风景区中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展示该类风景区的资源特色,促进风景区与居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尺度巨大的空间规模、复杂多样的资源类型、景村交融的景观格局以及强烈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决定了景区详细规划编制的复杂性。本次渠口文化景观区详细规划不仅考虑了山水资源保护的生态敏感性、古村落保护的历史文化传承性.也综合平衡了居民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和旅游发展的功能设施需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