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的市场识别研究——基于结构突变检验的案例分析

来源 :天津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_1984t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提出一种新型的会计舞弊识别方法。首先,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会计舞弊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重大会计舞弊会造成股票超额收益率的时间序列产生结构突变的结论。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会计舞弊识别的具体步骤,包括突变点的检验、会计公告的解读、基本面的分析、舞弊领域的识别等。本文采用了ICSS统计量来检验时间序列的结构突变点,并对其原理做出了详细说明。最后,本文结合具体的会计舞弊案例,对基于市场反应的会计舞弊识别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验证。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研究了国内外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识别模型及其利弊,认为中国与西方会计法的差异,造成舞弊手段方式的差异,进而限制了基于舞弊现象的识别研究数据的本土化,同时派生出中国企业会计舞弊识别理论与方法,指出应从中国舞弊公司数据出发,深入挖掘其模式特征,从无导师角度入手,找出舞弊指标间内在关系,建立舞弊特征模型,提出舞弊识别方法和分析型程序。
基于哲学的基本道理,面对国际经济危机的经验与教训,再次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舞弊。按照矛盾论要抓主要矛盾的要求,“会计舞弊”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贪婪,因而“会计舞弊”应该叫“企业舞弊”,不能误导是“会计舞弊”。按照因果联系的关系,会计人员是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授意或指使下,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各种舞弊的操作,无数企业舞弊犯罪的主体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事实也已证明。按照系统论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象越来越频繁的出现,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动摇了广大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影响了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一个准确率高、快速有效的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可以为投资者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提供参考,尽可能地减少由于虚假财务报告导致的决策错误而引起的损失;也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效率,降低其审计风险。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对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防止会计舞弊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需采取措施加以完善。本文从会计舞弊动因的角度分析了会计准则属性中存在的舞弊风险因素,从而提出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下正确认识会计舞弊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却触目惊心。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案例分析总结其识别的方法和应对的措施。
会计舞弊是一个既古老又全新的问题。为了防范企业经营者会计舞弊行为,从2002年起日本接受美国的萨班斯法、加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2007年2月,日本政府机关金融厅所辖企业会计审议会颁布了“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从2008年4月起必须设置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同时每会计年末将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对外报告,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经过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一年的实施,金融
股权激励报酬契约和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会计盈余作为业绩衡量的基础指标时,盈余质量反映了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对称程度,体现了管理者行为的可观察性。本文以盈余可靠性和盈余及时性作为盈余质量的代理变量,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特征对管理者股权激励报酬契约选择的影响,管理者持股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以及股权激励方案实施前后公司盈余质量的变化情况。本文的研究发现:(1)盈余质量可靠性和及时
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美国金融海啸过后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尽管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政府稳定汇率等一系列措施下,遭受的损失相对较少,但是同行的竞争威胁仍然存在,其内部自我调整期也随之而来。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为切入点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探讨。首先,提出银行业的授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是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的评价机制,以降低信用风险与舞弊风险,最终保障整个金融体系更有效的运行的基础。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授信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财经领域里的会计舞弊问题时有发生。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独立审计质量偏低,现有机制未能有效地揭露和制止会计舞弊问题的产生。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与评述,探讨了会计舞弊公司独立审计质量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基于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财政部2005-2009年的处罚公告对会计舞弊公司独立审计状况以及舞弊成本等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
没有利润的企业无法维继。会计的重心是利润计算。近年来围绕利润分配的争论萦绕不绝:企业利润表底线数字形势大好,但就是不向股东发放股利;企业的高管薪酬是否与其对企业的贡献挂钩;企业利润依法拨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作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