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聚合物/弹性体/无机粉体三元复合理论为基础的多元复合理论取代单一的偶联剂体系,在塑料加工业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在多元复合理论指导下,以超细滑石粉为成核剂和填料,采用复合偶联剂、弹性体包复、茂金属共混、E/VAC为增容剂等多种方法,在加工中使用预塑化、预混合方法,研制出透明薄膜母料.这种透明薄膜母料可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厚度及各个品种的薄膜.在1.2μm膜中使用透明薄膜母料20﹪~30﹪时,透光率
【机 构】
:
中国塑料加工协会改性塑料专业委员会,北京,100084 上海塑料制品研究所,上海,200002
【出 处】
:
2005年中国工程塑料复合材料技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聚合物/弹性体/无机粉体三元复合理论为基础的多元复合理论取代单一的偶联剂体系,在塑料加工业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在多元复合理论指导下,以超细滑石粉为成核剂和填料,采用复合偶联剂、弹性体包复、茂金属共混、E/VAC为增容剂等多种方法,在加工中使用预塑化、预混合方法,研制出透明薄膜母料.这种透明薄膜母料可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厚度及各个品种的薄膜.在1.2μm膜中使用透明薄膜母料20﹪~30﹪时,透光率超过91﹪,透明度不减小,力学性能好.
其他文献
利用金红石型纳米TiO2优异的紫外线屏蔽性能,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纳米TiO2改性ABS材料.采用氙灯、高压汞灯等设备对改性后的ABS材料进行了人工加速老化实验,对纳米TiO2改性ABS的冲击性能、色差、光泽在老化期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纳米TiO2在ABS树脂中的分散效果.结果表明,TiO2粒子在ABS树脂中处于纳米尺度分散,采用纳米TiO2改性后能够使ABS制品的力学性能在较长时间
本文探讨可发性聚苯乙烯的粒径分析,通过对EPS粒子平均粒径的分析,找出平均粒径的分布规律,可为实际生产的粒径控制提供帮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汽车上采用的塑料部件日益增多,目前已有全塑车身的汽车问世.汽车用塑料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了少量商品化制品,70年代能源危机促进了汽车零部件的塑料化,塑料部件由通用塑料转向以工程塑料为主.80年代汽车用塑料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塑料覆盖件和功能件,90年代塑料的应用向着功能结构件的方向发展,而后向汽车外构件方向发展.本文介绍塑料的主要特性及其在汽车上应用
采用溶液法制备了Al2O3掺杂聚酰亚胺(PI)复合薄膜.当Al2O3含量为5份时,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相对于PI母体,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提高了16﹪.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Al2O3含量较小时,热分解温度有所提高,但是当Al2O3的含量超过10份时,热分解温度有些许下降.介电强度测试结果表明,Al2O3的引入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PI的耐击穿性能.
介绍改性PP在汽车不同零部件中的使用特点、改性PP汽车专用材料的主要性能和不同部件应选择的改性PP材质.
现在汽车制造中大量使用塑料,以提高力学性能、加工成型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和降低成本。但是,塑料比金属难于回收再利用,且汽车破碎料循环再利用更加困难。笔者对近年来日本塑料在汽车上的应用及发展动向。
简单介绍了塑料加工流变学,指出塑料加工流变学是加工分析的理论基础,在注射成型加工方面有重要的应用.通过对注射过程中各区段的流变分析,举例说明了流变学在注塑模浇注系统设计及常用热塑性塑料注射工艺条件控制方面的应用,对注塑生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介绍了用于生产管材的螺旋机头及其主要设计方法和有限元建模方法,并用有限元软件POLYFLOW对机头内的熔体流动进行了三维模拟,分析了流道内的速度分布,压力分布和剪切速率分布,并指出了现有文献对螺旋机头分析的某些不当之处.
研究振动力场作用下注射预塑过程中轴向挤压的作用,采用电磁动态注塑机在不同工况下将HDPE/微米CaCO3共混物分别进行稳态和动态加工实验.对制得试样的断面用SEM观察,并进行粒径统计.结果表明,轴向挤压作用有助于聚合物进一步塑化和改善混合性能,振动强度越大,塑化效果越好,CaCO3颗粒尺寸越小,分布越均匀;在相同工况下,注射试样的CaCO3颗粒要比挤出试样中的CaCO3颗粒要细,分散要均匀,尺寸大
随着塑料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塑料改性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以偶联剂为代表的塑料改性经典理论已经远远不再适应生产技术的需要.针对不同的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正是多元复合理论的基础.从理论的形成和指导新产品开发的角度,努力阐述这一理论,破解若干难题,以供行业内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