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通过回归正交试验法,对一种钻杆用无缝管进行了调质热处理试验和分析,得出了此种高强钻杆用钢热处理工艺参数与产品最终机械性能的关系模型.验证显示,该模型再现性好,可信度高,对实际生产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机 构】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制造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回归正交试验法,对一种钻杆用无缝管进行了调质热处理试验和分析,得出了此种高强钻杆用钢热处理工艺参数与产品最终机械性能的关系模型.验证显示,该模型再现性好,可信度高,对实际生产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无间隙原子钢具有优异的冲压性能,几乎可以满足汽车用钢板所提出的各种性能要求,在国际范围内取得了飞速发展.本文对锰、硅、磷等微量元素对IF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分别改变锰、硅、磷等元素的含量,通过冶炼、热轧、冷轧、罩式炉退火、平整等工艺,得到IF成品钢,取样并利用拉伸机对样品的力学性能进行测量,Mn含量在达到0.17%后,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有明显升高,伸长率有一
通过计算平均流变应力(MFS)分析了高钢级管线钢在热连轧过程中轧制工艺参数的合理性.流变应力可反映高钢级管线钢在粗轧中静态再结晶的稳定性;同时,也反映精轧阶段动态再结晶的发生过程.精轧阶段动态再结晶的发生将降低精轧阶段缺陷密度的积累、产生混晶.通过对MFS的分析调整轧程,提高高Nb管线钢的强度和韧性.
采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试验机研究了低合金钢SCM435在不同变形温度(900℃、950℃、1000℃、1100℃)与不同应变速率(0.02s-1、0.16s-1、3s-1、70s-1)下的热压缩变形行为,绘制了其动态再结晶图;并利用回归法构建了相应的热变形方程,观察分析了热变形组织.研究结果可用于SCM435高速线材生产工艺的优化的参考.
本文介绍了济钢中板厂Q460C高强度机械用钢的生产特点,通过优化与改进控温轧制+自然冷却的生产工艺,以简单的工艺和较低的成本批量生产出6-35mm的Q460C钢板,各规格性能指标均得到了有效改善,性能合格率达到99. 68%,强度高、韧性好,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较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为开发细晶高强韧性钢板探索了新的工艺途径.
本文针对造船业向高强度、高韧性需求方向发展,分析了原中板厂高强度船板生产工艺状况,找出了影响高强度船板性能合格率的制约因素,确定了高强度船板控制轧制工艺优化的方案,组织均匀性明显改善,晶粒度级别明显提高,高强度船板的强韧性、延伸率大幅度提高,实现了高强度度船板稳定生产.
研究了Mo含量及热处理工艺对低碳马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随Mo含量增加,淬火态钢板的抗回火软化能力逐渐增加.含Mo钢板经淬火+580℃回火后屈服强度高于900MPa,-20℃Akv值大于50J,且冲击断口具有韧窝特征,此时钢板的微观组织为板条马氏体,板条宽度在100~200nm左右,且基体中有大量纳米或亚微米级细小渗碳体析出.
与已研究较多的高硅或以铝部分代硅的TRIP钢种不同,本文实验研究了一种用铝几乎全部取代合金元素硅的冷轧低碳TRIP钢板的显微组织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方法.利用热力学计算与实验有机结合,研究了冷轧后两相区等温淬火和贝氏体区等温处理对高温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室温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数量及残奥中碳含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5%左右的A1基本上完全取代合金元素Si来冷轧TRIP钢板是一条可行的技术途
本工作用热分析方法来研究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热稳定性.用DSC方法测定了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热分解的动力学曲线,用Kissinger法求解了残余奥氏体热分解激活能,用Johnson-Mehl-Avrami(JMA)动力学方程对DSC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拟合,确定了被研究TRIP钢的残余奥氏体热分解动力学因子.依此动力学因子计算了残余奥氏体热分解的动力学曲线,并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对鞍钢生产的贝氏体钢轨组织稳定性及性能稳定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针对钢轨矫直残余应力比较高的特点,重点进行了断裂韧性、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等断裂力学性能、残余应力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结合钢轨试铺考察了残余应力对钢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贝氏体钢轨组织形态及性能稳定,并具有较高的强韧性,对试铺的初步观测表明:其耐磨及耐剥离掉块性能优于热处理珠光体钢轨.
针对鞍钢按原铁标(TB2344-93)生产50kg/m U71Mn钢轨冲击性能偏低的情况,综合分析了可能影响钢轨冲击性能的化学成分、加热轧制温度、金相组织、非金属夹杂物等各方面因素,认为正常范围内的生产工艺参数对U71Mn钢轨冲击韧性的影响不大.U71Mn钢轨冲击韧性比较低是由珠光体钢轨的钢种特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