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利用新生期反复结直肠刺激(CI)建立幼鼠内脏痛觉敏化模型,探讨早期应用5-HT3受体拮抗剂雷莫司琼干预对幼鼠内脏痛敏化模型的内脏痛觉敏感性影响及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改变,为儿童腹痛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2只SD新生大鼠按2X2析因设计分成4组,每组8只,通过观察大鼠在不同压力结直肠扩张(CRD)刺激后的腹外斜肌放电进行内脏痛觉敏感性评价。结论:新生期(8-14d)反
【机 构】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350005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 350005
【出 处】
:
第九届全国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新生期反复结直肠刺激(CI)建立幼鼠内脏痛觉敏化模型,探讨早期应用5-HT3受体拮抗剂雷莫司琼干预对幼鼠内脏痛敏化模型的内脏痛觉敏感性影响及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改变,为儿童腹痛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2只SD新生大鼠按2X2析因设计分成4组,每组8只,通过观察大鼠在不同压力结直肠扩张(CRD)刺激后的腹外斜肌放电进行内脏痛觉敏感性评价。结论:新生期(8-14d)反复给予CI,会造成幼鼠痛阈下降,从而建立幼鼠内脏痛觉敏化模型,并引起脊髓背角痛觉传递的神经递质Fos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但早期(15-21d)应用5-HT3受体拮抗剂雷莫司琼干预则使内脏痛觉敏化幼鼠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下降,并抑制内脏机械刺激引起的内脏运动反射和腹外斜肌放电,从而降低幼鼠内脏痛觉高敏感性。
其他文献
静脉药物配置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近几年来药学专业比较热门的话题。我院于2008年创立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许多关键性问题,希望笔者的见解能为待建、在建或已运行的医院提供启发。
真菌感染占NICU晚发感染的9%,其中白色念珠菌是引起真菌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菌,占62.9%,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占28.6%。国外多首选两性霉素B,后予氟康唑维持治疗:国内因念珠菌大多对氟康唑敏感,且价格相对便宜,常以氟康唑为首选经验用药。真菌感染主要见于接受侵入性治疗手段和仪器监测而造成表皮屏障完整性破坏的患儿,同时与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存在和使用全肠外营养密切相关。根据Saiman等的
本文通过对1例儿童肾病综合征诊治的分析,详细阐述了该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药物用量及用法,并对应用该药物后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自日本医师Tomisake Kawasaki 1967年首次报道以来,该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该病以持续发热、皮肤粘膜炎症及颈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大多数患儿起病前5天伴有多形性皮疹,早期易与其他发热疾病,如败血症、猩红热等混淆,延误治疗。因此,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时进行鉴别诊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儿童ICU中参与治疗方案制定及实施药学监护的切入点。方法:描述性分析1例PICU支气管肺炎合并肺气肿患儿的病程进展、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及药学监护要点。结果:临床药师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提供合理用药建议,评估和处置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儿童专科临床药师深入PICU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确定有利于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于我科确诊的重度活动期炎症性肠病患儿5例,在除外英夫利昔单抗应用禁忌证后给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同时辅以传统抗炎症性肠病药物。结果表明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重度活动期炎症性肠病能早期快速缓解临床症状,达到长期缓解;部分患儿可减少或避免使用激素;减少住院时间;减少或避免手术风险。相对于传统的根据病情加重情况逐步强化治疗的治疗方案,新提出的降阶梯治疗方案表现出了一定的优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造成婴儿期便血的主要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消化儿科收治的婴儿期便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婴儿期便血患儿中,病因依次为牛奶蛋白过敏25例(59.52%),美克尔憩室4例(9.52%),维生素K1缺乏症3例(7.14%),急性腹泻病3例(7.14%),迁慢性腹泻病2例(4.76%),肠套叠1例(2.
目的:本实验即探讨大鼠发生短肠综合征后残存小肠自发性节律性收缩运动、基本电节律(慢波)变化和Cajal间质细胞(ICC)表型转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外科手术方法切除75%的空回肠建立短肠综合征大鼠动物模型和仅行小肠横断再吻合建立假手术模型。结论:短肠综合征大鼠术后短期内小肠平滑肌层ICC表型转化,数量减少,使ICC的起搏和传导慢波的功能明显减退、甚至消失,消化道运动的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功能改
目的:本文对近2年来我们所进行的6例小儿胆道疾病ERCP及内镜下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在小儿胆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我们收治的6例经ERCP及相关内镜下治疗的胆道疾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儿诊断性ERCP均成功,内镜下治疗成功率也为100%。结论:和B超、CT及MRCP相比,FRCP诊断胆道系统疾病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清晰显示
目的:为探讨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治,对本组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方法:2009年5月开始至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集12例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内窥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及治疗并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黏膜型8例、肌型1例,浆膜型3例;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内镜下胃肠黏膜呈水肿、糜烂为主,病理检查胃肠黏膜固有层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饮食疗法和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