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10号番木瓜气候生态特性及其经济布局区划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分析番木瓜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对番木瓜的适宜种植气候条件进行分析,番木瓜对气温的要求较为严格,生长适宜温度23~32 ℃,月平均气温16 ℃以上,生长、结实才能正常,日平均气温≤10 ℃生长受到抑制,5 ℃以下细长嫩器官开始出现冻害现象,气温下降到0 ℃的低温时,如果持续的时间不长,幼树冻害较重,成年树影响不大,当气温下降到-2 ℃时,会受到严重冻害,达到-4 ℃时则会冻死。通过在2005-2009 年对番木瓜种植基地生产过程的观察,分析番木瓜在漳州市种植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在2007 年冷空气过程和2008 年低温过程,番木瓜出现不同程度的受冻现象,低温害是番木瓜种植生产中主要的气象灾害。本文统计漳州市10 个台站的气象资料,以决定植株生死存亡的年极端最低气温为主要指标,以影响品质和产量的年平均气温和日平均气温≤10 ℃天数为辅助指标,进行评估,得出漳州市番木瓜种植适应性评估结果,对漳州市番木瓜种植区进行初步分区。由于漳州复杂的中小地形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对低温危害起着再分配作用,使果树低温危害因地而异,根据观测资料,以极端最低气温为主要指标,确定番木瓜低温害的分级指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技术及建立的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推算模式,推算出无测站地区的区划指标要素值,以满足番木瓜种植农业气候区划细化的要求。做出漳州市番木瓜种植区划分布图,从而了解番木瓜受低温害的可能性,划分出番木瓜种植最适宜区(T d>2 ℃)、适宜区(2≥T d>0)、次适宜区(2≥T d>0)和不适宜区(-3≥T d),并进行详细分区评述,从而了解番木瓜种植区域的低温分布及可能受灾的情况。并根据多年的种植经验,提出番木瓜低温寒冻害防御方法,为果农种植果树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本工作依据天体信息的地球转速变化,分析研究了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地球转速的关系,其中地球转速的变化又涉及地球极移和章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了对流层上层温度降低的事实(超低温)与极端天气的关系,尝试了长期天气变化的趋向而涉及了主要灾害天气发生发展的可能性,经多年实践检验,基本上体现了主要天气现象发生发展的动向,特别是异常低温、暴雨、汛期降水量的主要变化趋向。为此,我局近年来的天气分析预测中逐步将此方
通过分析发现:亚欧大陆冬季存在明显的经向热力差异,这种热力变化特征与东亚冬季风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即热力差异越大(小),则东亚冬季风越强(弱)。在经向热力差异异常发生的同时,洋面热力状况也显著不同,从而导致东亚地区不同区域间海陆热力对比发生变化,引起降水分布的不同。
首先,采用旋转EOF 方法,将浙江梅汛期和汛期的降水量空间分布分别划分为浙北北部区、浙东南区、浙西南区、浙中东区和浙北区、浙东南区、浙西南区,将分区内站点的雨量数据进行平均,得到各个分区的平均雨量时间序列。然后,对NCEP 月平均常规再分析场和导出场分别进行2~6 个月累加距平处理,得到3000 个初始因子场。利用REOF 中得到的各个分区平均雨量时间序列对初始因子场进行全球相关普查(要求初始因子
近年来,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中上游,旱、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预估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三峡库区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对于进一步分析该地区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与适应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气候模式诊断与比较计划(PCMDI)提供的9 个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的模拟结果和三峡库区极端气温指数的实测数据,对PCMDI 提供的9 个全球模式对其在现代气候情景下(2
通过文献调研和试验分析,研究认为,塑料日光温室内部的环境气候条件及其变化规律具有自身的特点,要测定出能反映日光温室内部气候特点的气象要素数据,必须依据温室内部的小气候特点进行仪器布设.日光温室内部空气温度测定点的布设应避开温室内部的相对高温区和低温区.太阳辐射测量仪器的布设要避开温室东西墙和北墙的遮阴区,并远离温室内部的强光区和弱光区.日光温室内的土壤湿度和地温测点应远离温室四周2m 以内的边际效
通过对宿州市1957~2010 年近54a 的气象资料统计,得到小麦干热风的发生日数,并对其进行多年滑动平均分析和干热风对小麦千粒重及灌浆速度影响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宿州小麦干热风呈南少北多态势;干热风日数呈总体减少趋势,干热风变化周期目前处于谷底,未来5 ~7a 内似乎会呈现总体上升的态势。小麦千粒重及灌浆速度与候干热风日数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影响在5 月下半月,且有逐候递减的趋势,而在第四、第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蒸散发的增加,并伴随着降水格局的变化,导致某些地区洪涝和干旱的加剧,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本文利用1960-2009 年东北玉米种植区61 个气象站点逐月的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基于国际上最新发展的适用于气候变暖背景下多时间尺度干旱监测、评估的SPEI(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指数,分析了近50
利用华北平原1961-2005 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资料,从强度和频率两方面对比分析了华北平原1961-1991 年(Ⅰ阶段)和1992-2005 年(Ⅱ阶段)的高温、低温、干旱、洪涝及暴雨灾害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在1992 年发生变暖突变,气候变暖使得华北平原北部、东部大部分地区高温频率、强度增大,南部减小;低温频率、强度在整个研究区域内减小明显
采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 和东北玉米模拟模型相连接的方法,模拟了基准气候(BS,1961 -1990 年)和未来气候情景(B2,2011 -2050 年)下我国东北玉米发育期和产量,初步预测了考虑和不考虑CO2 直接影响两种情况下未来40 年东北玉米发育期和产量的变化状况,主要结论如下:(1)不考虑CO2 直接影响时,未来40 年的气候变化对东北玉米产量的影响非常显著,并且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
为减少福建省荔枝果树在低温冻害中的损失,选择有利地形栽培,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布局,进行本研究.由于不同地形的作用,所达到的年度最低气温有所不同,而县级区域内仅有一个气象台站的最低气温测值,无法反映不同地形的低温分布状态.本文首先分析不同坡度、坡向对低温的影响程度,确定在不同地形下荔枝冻害的最低温度,然后基于GIS 技术和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地理信息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低温与地理因子的关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