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当前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大规模、快速的的新大学校园建设已逐渐趋向缓和,校园的规划与设计也趋于理性,而伴着绿色大学的理念渐入人心,老校园的调整改造以及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来关注的重点,绿色大学校园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大学校园建筑与环境的调查分析,本文将从大学校园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和校园环境的更新与再生两方面入手,为创建节约型绿色校园提供新的策略.
【机 构】
:
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武汉430074
【出 处】
:
第十二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前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大规模、快速的的新大学校园建设已逐渐趋向缓和,校园的规划与设计也趋于理性,而伴着绿色大学的理念渐入人心,老校园的调整改造以及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来关注的重点,绿色大学校园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大学校园建筑与环境的调查分析,本文将从大学校园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和校园环境的更新与再生两方面入手,为创建节约型绿色校园提供新的策略.
其他文献
本文对多张薄芯板设计的多层板在压合过程中出现局部变形导致的机械钻孔偏孔的问题进行研究,分别从产品设计、使用的基材物性如动粘度、胶化时间、铆合方式、排版方式、压板参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减小PP的流动性、优化排版方式和压板参数可以很好的改善局部变形导致的孔偏.
受潮分层是印制线路板(PCB)常见的问题之一,当板件中的水分在后续热处理过程中蒸发产生的压力大于板件内部的结合力时即出现分层,其中蒸汽压力主要受回流温度和吸水程度的影响,结合力主要受材料固化体系和水分子作用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受潮分层的机理,从蒸汽压力和结合力两个方面解析受潮分层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通过加速因子计算得出该吸水率对应的常温储存时长,为该类受潮分层问题的失效分析提供依据.
结合我国施工模式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由传统施工模式、文明施工模式、绿色施工模式、和谐施工模式组成的施工发展阶段.绿色施工是现阶段我国施工的主要模式,和谐施工是绿色施工下一步发展的方向.通过对绿色施工的内涵和特点研究,构建由技术、经济和环境构成的绿色施工属性.环境是绿色施工的核心,技术是实现绿色的手段,经济是绿色的目标.绿色施工模式是建设领域践行科学发展观,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施工模式.
本文以双面/多层板工艺流程图中认定的安全质控点和特殊工序为出发点,从理论是实践两个方面分析这两种关键工序的工艺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而寻找出品质控制方法.另外还从原理上分析了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再者提出了采用变更工艺等措施,进而彻底杜绝质量问题的产生。还有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生产出好的双面多层板的孔铜质量和如何在后工序中保护好已经形成的孔铜质量。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一种高性能的结构,然而,其节点连接通常构造复杂、施工难度大.为简化节点连接构造、降低施工难度,课题组主要基于结构试验研究方法,开展了型钢混凝土柱-梁连接、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连接、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连接、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三维仿真等绿色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本文对这些技术进行了介绍.示范应用表明,和以往项目相比,这些技术可以提高节点钢筋施工安装速度20%,部分节点提高型钢截
本文首先介绍了某高校集中式生活热水系统,该系统是空气源热泵和锅炉辅助加热的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并对其主要组成设备和工作原理简介.通过对该系统的实际运行方式和运行数据分析,得到两种辅助加热设备节能性与经济性的对比.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引入积模块概念对热泵循环系统启停控制逻辑进行优化.
在环境保护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低碳校园"成为了各高校的建设目标,其目的是要营造一个与自然生态系统共生共荣的校园环境.由于我国的低碳校园建设起步较晚,所以在实践中存在着多种问题.为了分析校园的碳减排潜力,真正做到节能减排,本文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对高校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核算分析.校园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组成部分见表,校园内温室气体的
寒冷地区中小学教学楼在节能设计上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本研究通过对寒冷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的主要能耗来源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教学楼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该地区典型的绿色教学楼案例展开分析,对被动式节能技术策略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基于上述分析和实例佐证,提出适应寒冷地区气候特点的被动式节能技术策略和教学楼节能设计生成逻辑.寒冷地区中小学教学楼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针对建筑布局、体型控制
论文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园规划完善设计方案为例,展示如何通过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手法,提升既有校园的可持续表现.在更新规划设计方案中,试图在分析校园所在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上,重新完善和建立一套绿色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保留现有树林、果林、菜园、本地植被等环境要素,对现状等高线和地势高差仅作最小限度的改造,将生态系统的保留、维护和构建放在第一位,而把建筑组团的建立放在第二位,让建筑自由地生长于土地
教育建筑作为社会公共建筑的一个类型,承担着普及社会道德与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中小学校园建筑又是教育建筑中分布最广,比例最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需研究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自然环境的差异,通过绿色校园的实践总结适宜的技术措施,合理的进行绿色设计,从而有效指导未来绿色校园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