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髓核摘除加内固定融合的疗效观察

来源 :第21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flyn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后路隐窝开窗髓核摘除加内固定融合术治疗,T12~L1L1、2L2、3突出症尤其是游离性的髓核脱出游离,打破传统的高位腰椎间盘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方法。通过近8年的探讨,本文认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后路侧隐窝开窗手术创伤小,到达病灶显露较直接,探查硬膜囊及神经通道方便,同时固定可靠。
其他文献
目的:介绍用田氏骨刀作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法和优越性。结论:用田氏骨刀切除椎板减压的方法,是从外向内逐层切除椎板和摘除致压物,无挤压脊髓和硬膜撕裂之虑,避免了用椎板咬骨钳切除椎板时所产生的挤压脊髓的副损伤,使手术效果大为提高。
目的:颈枕部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寰枕关节与寰枢关节的完整性,枢椎是其重要枢纽,枢椎多发性骨折指同时出现枢椎椎弓、齿状突或椎体骨折,如处理不当,极易扩大固定的范围,导致颈枕部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本文通过有限内固定治疗枢椎多发性骨折,主要是探讨在有效治疗枢椎多发性骨折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上颈椎的功能。结论:有限内固定能最大程度地保留上颈椎的功能,是治疗枢椎多发性骨折的可靠方法之一。
目的:总结多孔面螺钉单个椎体内固定腰椎峡部裂的临床远期疗效,以及对固定椎邻近节段的影响。  方法:统计20年来在本院骨科接受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患者217例。117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年(0.6~20年),随访117例,男90例,女27例,年龄16~61岁,平均40.8岁,病程最短2d,最长6年,平均3.7年,所有病例均为双侧峡部裂,其中L3椎体峡部裂17例,L4椎体峡部裂3
目的:探讨X-stop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期效果。  方法:分析10例单独采用X-stop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开窗椎间盘摘除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初期随访结果,记录X-stop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VAS疼痛10分法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腰椎手术疗效标准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有无X-stop系统相关并发症及疗效。  结论:X-stop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
目的:对比两种脊柱后路减压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86例、按其具体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直接减压组,切除一侧或两侧椎板行椎管减压后路经椎弓根钉捧系统固定34例;间接减压组,单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52例。统计学分析,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获得6~36个月的随访。按照ASIA神经功能评定标准对术后神经
本文针对下腰椎病变三种固定方法的疗效对比研究,首先按标准选择了病例,然后按照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并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组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分类,然后按照术后处理和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最后对三种固定方法进行了结果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寰枢椎复合骨折的临床特点、损伤机制和外科治疗方法选择的可行性及其疗效。  方法:对26例寰枢椎复合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分型等进行总结,分析其损伤机制。对不同的损伤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非手术治疗11例,手术治疗1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评价并发病和预后情况。  结论:寰枢椎复合骨折常见的损伤机制为过伸+压缩机制和侧屈+压缩两类机制。对寰枢椎复合骨折,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和内外固定方
目的:评价依那西普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矫形手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疗效和安全性。结论:依那西普能快速降低AS围手术期患者炎症指标,降低了AS畸形的恶化,减少了手术风险。依那西普围手术期的应用不仅能改善患者中轴症状,而且对周围关节病变疗效显著,相对传统治疗方案,其临床疗效更显著。因此认为依那西普对AS畸形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胸腰椎压缩骨折是脊柱骨折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解剖结构的特点,脊柱胸腰段是应力的交点,活动度较大,临床多见T11~L1阶段的压缩骨折、腹胀、便秘是这害疾病的常见并发症,部分病人还会出现小便困难、腹痛等症状,西医对症处理治疗效果不佳,笔者自2010年5月~2012年5月采用大承气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本病80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目的:改进儿童脊柱半椎体所致侧后凸畸形手术治疗方法,观查其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2011年10 月以来,治疗儿童脊柱半椎体所致侧后凸9例.男3例,女6例;年龄2~10岁,平均3.5岁;术前冠状而侧凸角25°~70°,平均39°,均轻度后凸角。术前行全脊柱正侧位、左右侧曲位X线片、矫形节段脊柱CT扫描、冠状面矢面三维重建、脊髓MRl检查,观察脊柱肋骨发育畸形改变、脊髓神经及其它器官有无异常。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