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物权法》第191条第2款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关于该款"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规
【出 处】
:
第六届(2016)两岸民商法前沿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物权法》第191条第2款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关于该款"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规定的法律性质,中国学者多认为是涤除权制度.对此,笔者通过对涤除权制度同第三人清偿债务制度进行比较,认为该规定的法律性质是第三人清偿债务制度.与物权法上述规定性质的模糊相联系,围绕上述规定的纠纷处理在实践中亦裁判思路和裁判标准不一.因此,笔者在尝试厘清上述规定性质基础上,并尝试对该款规定在司法适用中的若干疑难问题进行探讨.
其他文献
本文从私法角度,在对前人研究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信用权的基本理论问题试作系统的分析.信用权是近年来新生的一项具体人格权,对其界定应考虑与信用的属性相一致.信用权的财产
私法自治在类型上包括个人自治和团体自治,而决议是团体自治的重要具.团体成员的表决构成决议的意思表示构成要素,这些意思表示根据多数决的意思表示吸收规则合成决议.以意思
两大法系的代理制度在历史起源、立法体例、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两大法系代理制度呈现出求同存异、相互融合的趋势,具
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权利物权的三分,其合理性值得怀疑.仔细分析物上担保物权,可以发现物的交换价值指向了财产权,而非物本身;不动产担保和动产担保的实质是所有权担保;担
法定代理制度的功能旨在补充被代理人的法律行为能力之不足,以维护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传统的代理行为效力归属原则的构建基础乃意定代理,随着保护未成年人和精神障碍者成为
《民法总则》代理部分立法涉及私法自治与信赖保护两种价值,亦涉及立法者对当下中国社会民商关系的基本判断.《民法总则》应采代理显名主义,不宜规定商事代理;应承认代理权授
现行法上的"恶意串通行为"规范的立法宗旨系在保护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规范构成与侵权行为无异,并非建立在意思自治及其瑕疵类型的基础之上,在适用上与通谋虚伪表示
本文分析了民法概念中的错误,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我国立法自《民法通则》(第五十九条)至《合同法》(第五十四条)所采“误解”一词,在语义上“系受领人方面于了解意思表示时之误
2015年修正公司法引进闭锁性股份有限公司新制,目的在创造有利新创事业之法制环境,自有其积极正面意义。然基于立法经济与迅速考量,并未未架构一套完整之闭锁性公司法制,而系以特
中国违约损害赔偿责任以守约方的损失为内容,以违约方在订立合同时的预见能力为限,这导致实践中违约方从个人故意或恶意违约行为中获益的情形无法获得规制,恶意违约方保留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