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我国的陆相储层特性,国内学者展开了以不同沉积体系为分析对象的储层构型研究,其中构型单元间的差异特征研究对油田的深入勘探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扶余油田西10-1块泉三段高弯度曲流河沉积为例,综合岩心、测井、现代沉积等多种资料,在洪泛泥岩、冲刷面等层序界面标志识别的基础上,将泉三段划分为一个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并进一步识别出4个中期旋回和11个短期旋回;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以密井网构型解剖为手段,分析随基准面升降变化的各级次构型单元间的差异特征。在泉三段长期基准面旋回不断上升过程中,曲流带形态逐渐由复合席状、叠置条带状向孤立串珠状过渡。通过单一曲流带的定性识别,依据定量构型分析的结果推算了Ⅴ-1、Ⅵ-1、Ⅶ-2小层单一曲流带(五级)平均规模上的差异,其中基准面上升早期的Ⅶ-2小层曲流带规模较小,平均宽度384m,平均波长563m。单砂体级次(四级)的构型差异最为明显。岩心观察结果表明,点坝由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波状层理砂岩相等构成,随着基准面旋回的升降变化,自旋回作用使得不同基准面旋回位置处的点坝内部岩相组合形成较大区别,基准面上升早期的Ⅶ-2小层点坝平均厚度较小,为5.6m,内部的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St)、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Sp)岩相频繁出现,并呈现出随着基准面上升,这种反应强水动力条件的"St+Sp"岩相组合比例降低的趋势。通过Google Earth软件对点坝的现代沉积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点坝内侧积体的增长样式受扩张、旋转作用影响而变得及其复杂。然而反应在不同基准面旋回处的三级构型单元差异并不显著,其中侧积层具有厚度介于5-25cm、倾角小于5°的相似特征,侧积体规模在25-75m之间。通过Petrel建模软件,建立起反映Ⅴ-1、Ⅵ-1、Ⅶ-2小层间各级构型单元差异的地质模型,为后期的数值模拟研究及剩余油挖潜工作的部署提供地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