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态梯度的EHV 输电线路电流行波比较式超高速保护

来源 :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koa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高压输电线路的发展对继电保护算法的快速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学形态学因其滤波特性、计算简单特点非常适合于快速算法设计,于是本文将形态学的概念引入到电流行波比较式保护原理,提出基于形态学梯度变换(Morphological Gradient)的超高速电流行波极性比较式保护算法。大量ATP 仿真测试表明,该算法可以用来实现超高速保护,基本上能够正确判别线路区内外故障,适应不同位置、不同过渡电阻、不同初始角及不同类型的故障情形。此外,本文还提出电流行波相似度比较式线路保护方案。
其他文献
在π型等值的基础上,将节点注入功率等值为电压源,而以阻抗支路为链支、接地支路为树支,建立网络的节点电压方程和回路电流方程,从而形成混合分析方程。并对潮流计算过程中出现的节点类型以及负荷模型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说明基本回路数为总支路数量减去退化回路数量,并形成简化计算方法以及迭代解析方法;并且对潮流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多值性进行了分析,揭示其与电压稳定性关系密切。以IEEE-30节点系统进行仿真
针对现有操作票系统多是为某一特定的调度或执行单位开发的独立系统,在通用性、移植性、智能性等方面需要提高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利用知识工程中知识库分析和设计结构(CommonKADS)中的知识模型工具从知识建模角度来构建实现协调调度、集控、变电站一体化操作的电网通用操作票系统。通过CommonKADS知识建模对操作票系统的任务、推理、规则进行结构层次划分,应用CommonKADS知识模型的数据和功能的去
本文计及负荷的模糊性,同时考虑有功和无功综合优化,建立了一种非线性模糊最优潮流模型。并针对该模型提出了两种优化策略:一种策略是基于梯形模糊数的运算规则,将模糊优化问题转化为确定性优化问题,并采用预测-校正原对偶内点法求解,它求出的最优控制变量是模糊分布的形式;另一种策略结合交流模糊潮流和遗传算法直接求解模糊优化问题,求出的最优控制变量是确定数的形式。两种策略都保证系统状态在相应的模糊分布时具有安全
直接法可用于求解静态电压稳定临界点,在现有直接法的基础上,用概率方法考虑负荷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彼此相关性,进行概率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描述负荷的不确定性的数字特征从典型负荷曲线得到,通过算式扩展,将直接法引入到概率环境下。对稳定临界点的描述不再是确定性的单点表达,而是相应的分布范围,从而提供了更丰富的稳定临界点信息。所提算法在IEEE57节点的标准算例上进行了分析。
本文介绍了并行计算系统,并将电铁牵引供电仿真计算在并行环境MPI上编程实现,在四机局域网的仿真计算实例上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仿真计算的加速比为3.12。
文中针对地区电网各变电站VQC分散控制造成潮流分布不尽合理,站间调节震荡的不足,介绍了所研制的立足于全网角度合理设置VQC限值,进行全局电压无功优化控制的系统结构和软件功能。该系统基于已有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利用基于专家知识的遗传算法求解整个电网的无功优化问题,并根据求出的电压无功最优曲线结合负荷实际情况整定出VQC控制范围,下发至各站VQC设备,完成闭环控制。为确保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进行了
本文针对当前淹没在电力系统海量数据中的有效信息,提出了电力系统电压稳定分析数据挖掘方案,以母线电压稳定分析确定薄弱母线为例,建立了一套等效电距离数据挖掘流程。利用各种数据源建立了电压稳定监测数据集市,该集市不仅便于联机分析处理,同时还可利用其建立多种数据挖掘模型,获取更多的电压稳定知识。在14节点系统中的应用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分析的有效性。
本文分析了巴彦淖尔市的电网的运行现状,针对其电网电压普遍偏低,网损偏大的问题,建立了巴盟电网的数学模型,运用免疫遗传算法智能算法对巴盟地区实际电网进行无功优化,改善电网的电压水平和无功分布,其结果令人满意。
在进行变电站的地网设计、确定变电站的安全指标(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等),以及研究电力电缆线路短路对邻近通讯系统的影响时,短路电流的分布和入地短路电流的计算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建立了电缆金属护套两端直接接地和交叉互联两端接地的电缆线路的简化等效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计算广州高压电缆网络单相接地短路时短路电流分布和电缆分流系数的方法,并在实际运行的电缆线路上进行了试验验证。
结果表明,近壁区内流体密度呈现出“层状化”的特点,切向应力张量呈“振荡”分布;固液界面张力随温度增加而降低,进一步增强壁面浸润性,固液界面张力变化不大;同温壁面对近壁区(约 2.5nm-3.0nm)内流体特性的影响较大,近壁区之外的流体特性与传统两相模型吻合较好。在降低壁面温度时的模拟表明,当温差减小时,传热量减小;固液界面“温度跳跃”大于流体内部温度梯度,界面接触热阻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