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刑事和解"、"恢复性司法"无疑是近年来我国法学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尤其是刑事和解,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已成为我国司法改革试验的一个热点。本文尝试以中国目前刑事和解的制度实践为基础,澄清对刑事和解概念的相关误读。
【机 构】
: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事和解"、"恢复性司法"无疑是近年来我国法学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尤其是刑事和解,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已成为我国司法改革试验的一个热点。本文尝试以中国目前刑事和解的制度实践为基础,澄清对刑事和解概念的相关误读。
其他文献
公职人员贿赂犯罪是各种腐败现象中的极端形态之一,当前我国贿赂犯罪立法与反腐败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新《刑法》颁行以来,为进一步遏制贿赂犯罪,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司法机关不断修改完善贿赂犯罪的法律规则体系,严密法网,为深入推进反腐败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七)》),修改和完
新中国成立以来,刑事政策的发展是一个从情绪化逐步走向理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从运动型转向规范型的过程。这一过程与社会形势的发展具有根本的关联,与国家对于社会形态的认知和判断亦步亦趋,更与刑事法制的建构相辅相成。本文通过揭示刑事法制与刑事政策之间相互协调的内涵,阐述了刑事政策发展的基本脉络。
新中国成立伊始,为了维护和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在刑事立法上,从1979年的刑法反革命罪到1997年刑法的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变迁,折射出我国立法的进步性与更加规范性。本文以危害国家安全罪在我国的历史性转变为视角,解读与反思特定背景下立法的抉择与经验的总结。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风险也相应加大,金融犯罪造成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显性的巨大财产损失,更重要的是将对金融秩序造成隐性的风险。因此,必须以刑法作为抗制金融犯罪的锐利武器,维护我国的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以1979年至今我国金融犯罪刑事立法为考察对象,谈谈对于我国金融犯罪的刑事立法的整体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立法政策的建议。
罪状与罪名本应同步实施。但是,在中国司法实践中,由于单行刑法、刑法修正案颁行而导致的罪状与罪名不同步的现象却是经常出现的,也就是说,“罪名”滞后于“罪状”成为一个常态现象。司法实践中,针对单行刑法、刑法修正案“罪名滞后”问题,往往根据其罪名的不同类型分别作出不同模式的处理,但其是否合理有待于进一步评判。“罪名滞后”问题根源于立法权与司法权配置的混乱,进而导致罪状与罪名的割裂,这不是司法人员所能解决
近年来,基金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开展了投资业务或者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这类资产管理机构的一些从业人员,有时在用客户资金买人证券或者其衍生品、期货或者期权合约金融产品前,以自己名义或假借他人名义或者告知其亲属、朋友、关系户,先行低价买人证券、期货等金融产品,然后用客户资金拉升到高位后自己率先卖出,牟取暴利。这种犯罪行为严重地破坏了金融管理秩序,损害市场的公平、公正和
我国传统刑法理论认为,犯罪行为完成以后的补救措施,如积极退赃、主动赔偿经济损失等,只是酌定从轻处罚的量刑情节,不能溯及前行为的性质。换言之,刑事责任具有必然性,如果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就必然追究其刑事责任。行为人选择了犯罪行为,就必须承担作为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的刑事责任。犯罪完成后的补救措施只能减轻责任,而不能消除责任。然而,《刑法修正案(七)》对偷税罪的修改突破了这一传统理论。该修正案不仅对原
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其中第8条规定,在刑法第262条之一后增加一条,作为第262条之二:“组织未成年人进行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是继《刑法修正案(六)》增设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之后,对未成年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七)》),该《刑法修正案(七)》在《刑法》第388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388条之一,新增了一种犯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为正确理解和适用这一《刑法》新增的犯罪,本文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背景、罪名确定及犯罪构成、司法适用三个问题进行了研析。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七)》),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人、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及其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人利用影响力收受贿赂的定罪和处罚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在理论上,这类犯罪被称作“影响力交易罪”。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18条,也对影响力交易罪作出过规定,《公约》已于2005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