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转型--以天津博物馆“馆校合作”为例

来源 :天津博物馆成立100周年暨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8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7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提升人文素养、促进美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博物馆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改革的政策推进,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入,青少年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参观、活动体验等形式,发展为根据课程需求"量身订制"个性化教育内容,推动了博物馆的社教改革.在此形势下,天津博物馆顺潮流而动,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具有可行性的"馆校合作"模式,将博物馆教育资源切实融入到学校教学之中.
其他文献
试题讲评课是出现在考试之后的一种重要课型.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试卷中出现的错题有多种形成原因:有的是由于学生学习时存在知识漏洞,也有的是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没有搭建起来,元认知能力较差,也就是说的能力问题.试题讲评课是知识完善、综合、提升的过程,弥补知识上的漏洞是最基本要求,"亡羊补牢,不为晚矣",只有不再出现知识漏洞,才能进一步获得能力提升.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从学生从认知规律出
博物馆属于非正式教育机构,它具有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作用.在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观博物馆,获得文化知识.本文从博物馆的功能入手,叙述了博物馆的教育作用,详细说明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特征,主要阐述了提高博物馆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有效对策,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发挥博物馆教育与文化传播的作用.
博物馆是面向广大公众展示本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场所,目前大部分国内博物馆是免费对外开放,通过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宣传营销将会扩大博物馆教育途径,有利自身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策略有:发挥馆藏优势、提高开发设计能力、注重树立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激励制度.在宣传营销方面,采用产品销售、服务销售、合作销售的方式来推广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
书法教育是国家文化发展和教育发展两大战略的交汇点,开展书法教育是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关于发展素质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和具体行动.在博物馆书法展厅里开设书法课程,引领中小学学生加深对书法艺术、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学习的同时,也有效地帮助他们提升文化自信、树立文化信仰.本文通过对在博物馆里开展书法美育教育的历史沿革的梳理,辽宁省博物馆开设的"童书中国字"书法美育课程的案例分析,
近年来,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博物馆成为大家研究的重点方向.桂林博物馆在新馆建设之际,也进行了博物馆智慧平台的建设工作,计划完成藏品系统、观众信息系统、智慧导览系统、志愿者管理系统、互动体验中心以及网站微信等建设和升级工作,有效提升博物馆整体管理服务水平,达到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
悠悠华夏数千载,期间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不胜枚举,有以物质形式存在至今的各类名胜古迹,也有以非物质形式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们共同凝聚着先人的聪明智慧,展示着华夏悠久灿烂的辉煌历史,铸就了现代璀璨夺目的文明,汇集成为一股强大的教育资源,时刻提醒着人们牢记历史,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然而在这些遗产保存和传承过程中,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大量的宝贵遗产消逝在滚动的历史车轮之下,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作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应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利用好政策,突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挖掘深厚底蕴,利用好人才优势,建立完整的营销体系,才能兼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本文首先对天津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做了介绍,其次对面临的问题做了分析,最后对文创产品开发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开发策略.
把"文化自信"和"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对新时期博物馆功能作用的新要求和新发展定位,是对博物馆陈列展览提出的新使命和新要求.让文物活起来,是展示和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承载之体.根据展览主题和文物展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来确定不同的表现手法,藉此调动公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尽力缩小展览与公众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找准与公众的共鸣点.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弘扬文化自信和促进文化开放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意志,成为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博物馆是传承、弘扬和光大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更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示范窗口,重树文化自信是时代赋予文博事业的历史使命.近几年,山东博物馆相继在日本、韩国举办"绚丽豪华——中华服饰艺术展",并与日、韩相关机构在工作互访、学术合作、科研培训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且卓有成效的合作.这是山东博物馆深化对外交流合
五岳真形图是中国道教传统图案,内含寓意深刻,本文通过对天津博物馆藏竹刻品的赏析对此图案进行浅析.清中后期,竹刻各种技法基本齐备,再无创新,刻竹者本身善于画者渐少,多由专业画家代为设计,雕刻与绘画逐渐分离,刻竹者成为单纯的技工,多墨守前人之法,依图镌刻,只求笔情墨趣的相似,不求刀痕凿刻的精工,风骨气韵皆已失。五岳真形图,是目前我国道教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这五个符号,不仅见于书目抄绘,更见于日常用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