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新学制变革中,广东省贡献巨大且处于变革的前列,这与彼时广东省整体的政治情势革新密切相连.但成败亦萧何,随着政情忽变,累及教育,广东的学制变革失去了前期的优势并陷入停滞.亦推动、亦抑制,教育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休戚相关,近代中国教育的成败往往系于此.
【机 构】
: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贵州,贵阳,550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新学制变革中,广东省贡献巨大且处于变革的前列,这与彼时广东省整体的政治情势革新密切相连.但成败亦萧何,随着政情忽变,累及教育,广东的学制变革失去了前期的优势并陷入停滞.亦推动、亦抑制,教育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休戚相关,近代中国教育的成败往往系于此.
其他文献
本文从中国历史研究的史料和专史的分类,结合传统与现代史学的视角,梳理和探索历史研究乃至教育历史研究本身所蕴含的知识图景,进而提出史学及其教育史学的知识特征,即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和交叉性.强调关注理论视野和知识领域拓展,对于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而言,具有促进学科建设和推动前沿发展的双重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了蔡元培“五四”辞职的影响与传统解释,并介绍了蔡元培先生对于辞职原因的三种不同的解释,论述了蔡元培离校后仍掌握学校大全的方法,最后概述了蔡元培先生对三维候选校长的不同的竞争策略。
本文深入探析了大学教育思想的成因、内涵与特色,客观评价了其历史地位,并指出这对于当今大学教育改革不无启迪与借鉴意义.
基于教育史研究的自我经验,认为教育史研究中存在着如同历史学家黄宗智所提出的"规范认识",而这种"规范认识"正是教育史研究深感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从反思教育史研究规范入手;强调教育史研究引入社会学思考的重要意义;并以商人、商会、女性与教育的关系研究,以及地方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关系的研究为例,总结自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对如何借鉴社会学研究所作出的努力。
本研究主要介绍美国都会教育所处的历史背景,并从中寻求对台湾都会教育研究的启示.美国历史的部分主要参考Kopetz,Lease与Warren-Kring (2005)的着作,从殖民期、工业时代、内战后、正义觉醒期,谈到教育危机期.本研究发现:作者们想显示是怎样的历史形塑着今日美国都会教育的样貌,尤其是黑人学习表现堪虑之现象.对这段四百年的教育史,三位学者回顾的重点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是1950年代以
本文探究美国自1980年代以来追求教师素质革新的潮流,迄小布希政府实施《带好每一位孩子》(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将教师素质强调以证照来展现推向法制化层级.相较于师资培育阶段教师素质的培育与提升,也相同以实际表现来呈现.为了解师资培育阶段运用表现评量来记录教师候选人的教学能力之情形,本文以相关档与文献方法,探究加州在强调以证照来凸显教师素质的脉络下,师资培育进行表现评量制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对于近代中国教育理论与实务的现代化过程有极大影响力.这所专业化师资培育与教育学术研究机构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吸引了为数极庞大的中国学生负笈修习,而它本身在当时美国师范教育发展中,真的有其足够学术声望与地位吗?这些就读该校的中国留学生究竟出身背景如何?他们在该校又跟从过哪些教授、学习哪些知识内容、如何消化
性别结构的变化是影响教师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美国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的形成经历了19世纪的女性化关键时期、20世纪早期男性管理女性教学模式的形成时期以及20世纪中期之后的"平稳"发展时期三个阶段.教师女性化是美国教师职业的突出特点,尽管不同时期的研究对它的成因有过不同的解释,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识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诸如,社会政治、经济的因素,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公立学校教育的普及
美国最初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反映了欧洲的模式,但直接移植的情况并不多.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美国之欧洲教育遗产的意识形态和哲学基础.殖民地各社会阶层和各种教派在殖民地熔炉的锻造下形成了殖民地时期独特的教育特征.南部殖民地普遍缺乏对学校的兴趣;文化多样性是中部殖民地的基本特点,其对教育的兴趣比北部新英格兰地区要小;新英格兰地区重视发展普通教育,其教育传统对美国教育的影响最深.
二战后的英国教育史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批判传统教育史学的突破阶段(1945年至60年代中期);2、社会教育史学派的崛起阶段(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3、社会教育史学派与后现代教育史学流派竞争阶段(80年代中期以来).二战后英国教育史学主要有三个特征:其一是围绕教育根源问题对英国教育史的批判研究;其二是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包括教育学者、历史学者和社会学者.其三是研究领域随着新学派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