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健康中国2030、体育强国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城市居民对高品质健康生活需求的提升,体育公园、城市绿道、社区体育健身中心等开放运动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居民健身空间得以有效拓展。然而,随着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建设过程中无序、盲目和重复建设、体育设施闲置浪费严重等现象也随之增多,城市公共体育网络结构不合理、廊道网络破碎化裂等系列问题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些问题即使城市设计需重点研究的问题,同时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重点内容.因此,本文据斑块-廊道-基质模型阐释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与景观生态格局元素的关系,分析城市公共体育景观生态格局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分析长沙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而提出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优化策略,以期促进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格局的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生态、舒适、健康、美观化的建设,为城市外部空间设计提供有益的技术参考,为城市居民构建生态健康的运动环境,为绿色健康体育城市的建设提供实践依据。研究方法:第一,文献资料法。利用谷歌学术、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系统等多种数据库查阅国内外1974-2020年有关于公共体育空间、城市公园、社区体育空间等文献书籍和学术期刊,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了解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内涵、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发展现状;梳理城市空间优化治理案例研究资料,为提出解决策略提供参考。第二,实地调查法。在长沙市主城区的社区、公园、绿道等地方展开实地调研,分别对20个社区智慧健身中心、22个体育公园、2个综合公园、10个社区以及多段绿道与河流空间等重点体育场地进行走访,采用非参与式观察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对公共体育空间进行系统地观察和记录。在进行观察时,将人们所在的社会环境、场所或背景记录下来且将空间中不同功能分区的场景进行简单绘制记录。第三,无结构访谈法。采用便利取样的方式在观察地挑选不同年龄层次的场地使用者,结合空间实际情况,对使用者进行无结构式访谈,访谈时间大约为30分钟。研究结果:(1)景观生态学基本要素与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关系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有所不同,以体育元素为特色形成的空间聚合区域,体育设施集中的均质性公共空间区域;廊道是指具有过滤、运输以及防护等功能的线性或带状的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基质是指范围广、连接度最高,是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中的背景地域,在景观功能上占据优势作用的区域;景观生态结构是指利用不同种类的公共体育空间斑块与运动廊道、道路廊道以及自然环境构成的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立体结构。(2)城市公共体育景观生态格局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城市公共体育景观生态格局拓展城市体育发展空间,促进城市体育要素的合理配置、优化城市体育发展空间并带动所在区域空间功能的集聚,进而让城市"动"起来,让广大市民健身更便捷。城市公共体育景观生态格局助力打造惠民社会工程,将运动空间嵌入城市绿色空间中,让运动贴近自然,回归自然,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体育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居民运动空间的品质,增强生活幸福感。城市公共体育景观生态格局促进城市生态格局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慢行系统规划等进行有效衔接,将风景名胜区保护、旅游资源开发、慢行系统与绿道网系统建设相结合,可缓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承载压力,丰富城市空间形态。(3)斑块-廊道-基质模型下长沙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斑块:城市公共体育斑块数量增加,但空间再生性缺失;长沙市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数量呈稳定上升趋势,并创造性地建设多样化的体育综合体、体育公园、体育建筑等,但城市老旧社区与早期公园绿地等空间未有效纳入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发展规划中,使潜在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多元化运动不易盘活。廊道:市级廊道体育绿网初步形成,但精细化发展缺失;城市廊道资源不断被挖掘,以"绿道"为联线覆盖全市的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城市体育空间格局稳定性增强。但后期治理不足,导致整体廊道利用率低下,干扰过多,过滤保护功能无法物尽其用。基质:重自然基质公共空间规划,轻城市历史文化基质整合;在体育空间营造中逐渐重视"依山造势,顺水推舟"的因地制宜原则,但忽视了体育历史文化,丧失本土特色与场地精神。景观生态格局:公共体育空间结构成型,但分布不均层级模糊;长沙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结构完整,点线面一应俱全,但各空间资源分布不均,体育空间层次性不明确,阻碍整体格局的精细化发展。研究结论:斑块-廊道-基质模型下的长沙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优化策略:以绿色空间为络,串联整合自然资源,嵌入与城市结构相融的体育格局;以绿道为脉,启动蓝带体育空间,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现有基质为网,挖掘历史人文和城市特色,丰富体育活动内涵;以使用者为本,创造积极而丰富的活动空间,带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