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保訓》論札

来源 :第六届出土文献研究与比较文字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简《保训》篇公布最早,向为学界所重,讨论已较为充分,今仅就所见补证一二.一,“王念日之多鬲”之“念”又见其他古籍,此处当作“顾念”解,而非“顾虑”、“考虑”;二,北大简《周驯》与清华简《保训》体例有相似之处,可证“汝以箸(书)受之”爲书写,“必受之以詷”之“詷”当作“诵”解;三,《左传》等古籍多记载河神仲裁传统,可补证“中”爲中道之说.
其他文献
异体繁多是甲骨文的一大特点.经初步整理,甲骨文同版异体现象有98例,可大致分为两类:因构件而异者和因笔画而异者.前者占三分之一,后者占三分之二.它们很好地体现了文字发展
攸簋铭文中的“肇作()”,末字一般释为“綨(綦)”.本文认为此字左旁为簋之象形初文,即“皀”字,右旁的“其”表声,字可隶定为“()”,为()(簋)之异体字.旁鼎与攸簋情况不同,旁
甲骨黄类卜辞中,见有“(含)巫九(备)”一语,认为应从李学勤先生意见读为“(含)巫九骼”,并与之和“(含)巫九”对读,并将其义释为“(含)地(族)之巫用九块骨版或龟版进行占卜”
“有”的代词用法在商代卜辞中已经产生,前修时贤颇多论及,但对其具体语法功能的认识还有差异,有学者提出“有”在卜辞中有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的用法,以固有的语法规则为标准
甲骨刻辞《合集》32042中“御于太甲羌百羌”的“羌百羌”历来被看作“名数名”结构(即所谓的“拷贝量词结构”)的典型代表.但仔细考察,其用例与其他“名数名”结构所在句式
甲骨文典宾卜辞有三种等形的字,旧不识为何字,也不解其用法和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字形和辞例等,认为此字当释为“扶”,在卜辞中可读为“匍”,意为“仆倒”、“倒下”.
“以三表多”原是古代典籍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诸如“三月不知肉味”“三缄其口”“白发三千丈”“古国三千里”俱是以数字“三”表多的体现.不过本文所探讨的“以三表多”的“
甲骨文中有“二月父()”一语,以往“()”字不识,影响了对该刻辞的理解.其实,“父()”即“斧枲”,有以斧收割雄麻之义.大麻是商代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与收割粟、麦、稻等农作物
“日”“月”“年”在甲骨卜辞中均有祭祀动词用法.时间量词“日”“月”“年”应当来源于祭祀动词“日”“月”“年”,并非从事物名词“日”“月”“年”引申而来.“数词+日
在魏国布币中,有面文首字为“梁”的一系桥裆布,姑且名为“梁”系桥裆布币.目前已发现的有“梁新釿五十当寽”、“梁新釿百当寽”、“梁正尚百当寽”和“梁半尚二百当寽”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