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兰秋狝为清代重要典礼,其用意在"肄武习劳"与抚绥蒙古,连同由此发展而来的承德避暑活动,于清代早中期曾频繁举行。1683~1820年间,康熙、乾隆、嘉庆帝以行围或避暑为目的的出塞可达百余次,其中前往木兰围场举行秋狝典礼80余次;18世纪初热河行宫落成后,皇帝夏季停留于此避暑并为秋狝进行准备成为惯例。本文根据《清实录》中相关历史记载,逐年对皇帝(以行围或避暑为目的)出塞日数、逗留承德避暑山庄日数、木兰秋狝持续日数,以及秋狝活动取消/中断/推迟的原因进行统计,建立时间序列,对清代木兰秋狝及承德避暑活动的兴衰进行描述。将序列与同期气候变化进行对比,结合相关历史信息与研究成果,分析气候背景因素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影响,结论如下:木兰秋狝及承德避暑活动兴盛的18世纪,为明清小冰期中相对温暖的一个世纪,农牧交错带越过长城向北推移与热河地区农业生产的兴盛为其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承德避暑活动集中在18世纪,居住山庄时间较长的时段为1708~1722年、1772~1798年,同期北京夏季温度较高,18、19世纪之交则显著下降;木兰秋狝于乾嘉之际(1790s~1810s)走向衰落,发生于当地气候突然转冷、变湿的背景之下,1788~1820年的33年间,因故取消秋狝的年份有20个,其中理由与天气条件(多雨、早寒)相关的达11次,另有1806年因大水冲断桥梁推迟行程,1813年因阴雨提前结束秋狝;这一现象在当时已引起注意,大臣与皇帝之间围绕秋狝兴废展开论辩时,气候对人类活动的限制成为重要内容。如前人所言,木兰秋狝与承德避暑活动是当时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但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同样对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兴衰过程从某种程度上也可看作人类对气候变化进行认知与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