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民调、国际指数类涉华舆情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兼论零点有数集团的国际民调实践与比较研究

来源 :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buxiax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民调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其在塑造和引导国际舆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国际社会的主流民调机构大多以西方国家为主导,通过定期发布民调报告或指数报告设置国际舆论议事日程.在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民意调研机构的舆论攻势下,由国际民调数据构建出的中国总体形象常常是负面大于正面的.国际民调类涉华舆论呈现出"西强我弱"的被动形势,一方面因为部分西方民调机构拥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但在研究层面缺乏中立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本土的国际民调机构发展缓慢和在国际上发声较弱有关.因此,中国亟需建立具备国际公信力的国际民调机构,推动民意调查规范化、常态化与国际化建设,提高中国在国际民调领域的影响力和议程设置能力,对有失公准甚至存在偏见的国际民调类涉华舆情实行交叉论证和舆论对冲,从而增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文化对外传播,从根本上是为了"通民心".通过文化对外传播,使国际社会认同、理解、接受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从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要以战略传播为指导思想,实现文化对外传播的战略转型,要注意官、民联合传播,整合二者的优势资源共同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服务;在内容策略上,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话语、本地讲述",充分调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依靠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而非通过军事手段或经济制裁等强硬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能力.中国在追求和平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软实力的培育和使用.硬实力的大小可用多种量化的指标衡量,而软实力的强弱则主要取决于主观上的判断.换言之,虽然软实力的大小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受多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一国软实力的判断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中国在强化自身的软实力建设的过程中,有必要进
2016年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意义非凡.世界期待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能为处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的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中国活力";中国则需要借助这不可多得的主场外交舞台,向世界解读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成果,以加深理解,增强互信.基于此,外文出版社邀请中国经济、金融、政治界最权威的一线专家、治理方案制定亲历者等担纲撰写"G20与中国"系列外宣品,表达中国在经
中非"命运共同体"将中非的历史命运与现实命运交织在一起,确认了中非友好的历史传承,点明了双方的价值观认同,规划了双方的未来合作路径,构建了中非关系的新话语体系,也成为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走向了国际舞台中心,但中国外交话语的"失语"或"寡语"现象也日益凸显,引发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中的诸多价值困惑.近年来,中国国内人权事业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但中国在人权领域的话语权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升.相反,人权问题往往成为西方国家批评、质疑甚至责难中国的重要议题,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当前中国在国际人权话语体系
本文运用框架分析法从宏观的概念层次框架、中观的议题层次框架、微观的文本层次框架对美国三家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美国之音有关"中国梦"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有关"中国梦"的报道2013年最为集中.在框架分析上,三家媒体共通性强:在概念层次框架上,事件框架均多于价值框架;议题层面框架,以冲突框架和责任框架为主.三家媒体在文本组织框架上略有所差异.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通过"排除"的手法,避免
2003年始,中国应美方要求斡旋朝鲜半岛核问题并且主持多边谈判,开始越来越多的介入之前以美、朝两方为主角的朝核问题.自从承担起斡旋责任以来,中国便积极向国际社会传播和平对话解决朝核问题的明确立场.但客观上讲,中国对朝核问题立场进行国际传播依赖西方媒介的话语再现.再现方式和状态实际上就是中国朝核问题立场的对外传播现状和效果,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通过对《纽约时报》从2003年到2017年之间对中
地方政府网站新闻外译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效果将关系到中国对外传播的整体表现,但目前国内仍缺乏与之相应的受众接受度调查研究.基于上海高度国际化的优势与英语作为对外传播首要语言的地位,本研究以开放式问题辅以半封闭式问题的方式展开问卷调查,尝试探寻直接受众对"中国上海"门户网站新闻英译的使用与接受情况,并初步了解直接受众的意见与潜在需求.通过研究可见,"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在网站自身推广、
2016年春节期间,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BBC")接连推出两部中国题材纪录片《中华故事》和《中国新年》,其中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呈现方式与以往存在较大差异,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本文以二者为研究对象,以叙事学理论为研究框架,以叙事内容和叙事策略两个维度对两部纪录片进行文本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解读二者在中国叙事话语上的转变及其背后的考虑因素,并探讨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
随着中国崛起而来的是中国话语的国际化.但是如何将中国话语,尤其是战略性话语进行外宣翻译已经成为一个必须反思的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战略话语外译形成了一定的传统与话语风格.但是当前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战略理念的外宣翻译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从One Belt and One Road到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在语言层面和政治蕴含层面都受到学界的批评.这也说明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