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历年来都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再次将本不容乐观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又增添了诸多不利影响,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0)》,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抑郁水平仅低于无业失业和退休人员,居于按照国民职业分类的第2位。目前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探讨与发掘户外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机制,将有利于教育者有针对性的开展户外运动指导,协同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本课题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网络资源搜集了关于体育运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等相关研究资源,并通过对资源的整理分析,确定了本研究内容和重点。(2)访谈法:结合本课题的需要,对我国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学校体育管理人员、大学体育教师、大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就户外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情况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访谈。(3)问卷调查法:本课题采用中国著名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编写的《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量表》,其中包括10个分量表(分别为心理承受能力差、适应性差、情绪失调、抑郁、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心理不平衡、焦虑、敌对、偏执等),每个分量又包括8个项目。通过抽样法调查了武汉市10余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大学生,总共发放问卷418份,有效问卷为384份,有效回收率为89.7%。4)数理统计法:为了厘清户外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文运用Excel办公软件对基础数据进行整理,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首先,通过对比经常参加(每月参加1次及以上)、偶尔参加(每月参加1次以下)和从从未参加过户外运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厘清户外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经常参加与从从未参加过户外运动的大学生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在假设方差相等的情况下,F统计量伴随概率为0.150,对应单侧检验的概率为0.699,概率值大于原先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故判断原假设成立,样本满足方差齐性的要求。根据上述F检验的结果得t统计量双侧检验概率为0.003,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拒绝原假设,故是否参与户外运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故经常参加户外运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高于从从未参加过户外运动的大学生,户外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通过对10个分量表的统计分析,探究户外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机制。研究发现:(1)户外运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通过对经常参加与从未参加过户外运动的大学生之间,心理承受能力量表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知,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要高于未参加过户外运动的学生。(2)户外运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对经常参加与从未参加过户外运动的大学生之间,适应能力量表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知,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大学生适应能力要高于未参加过户外运动的学生。(3)户外运动对大学生情绪调节有积极作用。通过对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大学生与从未参加过户外运动的大学生之间,情绪控制量表的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大学生情绪控制能力要高于未参加过户外运动的学生。(4)户外运动有助于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通过对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大学生与从未参加过户外运动的大学生之间,抑郁量表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大学生抑郁情绪水平要低于未参加过户外运动的学生。(5)户外运动可以改善大学生躯体化现象。通过对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大学生与从未参加过户外运动的大学生之间,躯体化量表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大学生躯体化水平要低于未参加过户外运动的学生。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户外运动开展建议。主要包括:(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作用;(2)多部门协同,开展心理健康主题式户外运动系列活动;(3)强化户外安全教育,建立安全规范,保障活动安全。研究结论:户外运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户外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情绪调节、改善抑郁和躯体化等五个方面具有积极影响。高校可在疫情防控形势允许的情况下,由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多部门协同,开展主题式户外运动系列活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