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contends that peoples morality goes beyond concerns about justice and weltare, and asserts that humans have five innat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 Harm/care and Fairness/Recipro
【机 构】
: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China, 31002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contends that peoples morality goes beyond concerns about justice and weltare, and asserts that humans have five innat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 Harm/care and Fairness/Reciprocity (individualizing foundations), In-group/loyalty, Authority/Respect, and Purity/sanctity (binding foundations).The extent of emphasis which people place on each of these foundations will be different depending o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which they possess.
其他文献
道德研究一直被视为具有思辨性的哲学域限的问题。随着心理学实证分析的深入及量化研究的拓展,打破了原有的主客研究分离的格局。例如对幸福的研究,经历了伦理学研究、质化量化研究结合,乃至到现在的统计量化研究,主观幸福感及幸福指数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拓展了对幸福研究的思路,同时也为本文试图探讨的道德量化研究提供了启示。本文首先探讨道德量化研究的理论基础。道德研究在理论研究上经历了道德理性到道德相对主义的转化。
成就动机是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成就动机有多方面影响因素,本研究着重探讨大学生的依恋状况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实验使用成就动机量表(AM5)和亲密关系量表(ECR)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随机抽取的300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新生中安全型依恋的比例最少,惧怕型所占比例最高;(2)大学生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并且高考成绩
人际威胁调节模型是Murry等于2006年提出的用来解释人们对于关系中趋避目标选择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个体关系趋避目标的选择是一个双重加工的过程。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人际威胁调节系统的框架下探究个体依恋对于关系趋避目标的影响。研究共包括三个实验,分别通过词汇决策任务、问卷法、以及实验情境操作,从内隐的趋避目标选择、趋避目标意愿的选择以及真实趋避行为选择等不同的层面考察了依恋对关系趋避目标选择的调节作
青少年友谊是个体认同的,对其产生影响并有可能相互作用的持续稳定关系。它具有不同的特征,友谊数量用于衡量友谊的有无,友谊质量用于衡量友谊的发展,友谊稳定性用于衡量友谊的持续时间。个体因素、友谊特征和环境因素都会对青少年友谊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友谊对青少年的影响体现在心理健康、情绪和行为等方面。随着网络的发展,未来研究的热点在于网络友谊的测量和评价标准,以及其与传统友谊的作用关系。
目的:修订最大化量表(Maximization Scale,MS)中文版,考察其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在华北、西北、东南地区4所高校收集有效数据487份,并在2周后对其中的80人进行重测.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抽取3个因素最为合适,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2.97%.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三因素模型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x2/df=1.52, RMSEA=0.034, GFI=0.97,
近年米随着微博的兴起,许多谣言义找到了绝佳的生存土壤,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和分析刻不容缓,本研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从个体层面入手去探寻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为今后的谣言控制起到理论贡献的作用。
在当今市场、产品、技术、规则以及竞争对手瞬息万变的时代,持续创新以及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一个企业维持其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源泉。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知识创造(knowledge creation)更是企业的生命线和动力源。本研究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人员的抽样访谈和问卷调查,探索出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知识创造行为的四维度结构(包括知识内化、知识外化、知识组合化、知识社会化),并编制了相应测量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越来越集成,传统意义上工作与个人生活的时间、空间界线开始变得模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工作"。研究发现"在非工作时间使用通信工具处理工作事务"(以下简称CIT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例如它既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控制感,同时也会使人们更容易出现工作情绪衰竭。
Web2.0时代,网络上的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媒体的每一次更新都意味着时代的进步.近两年来,中国网民的参与度与活跃性都呈爆炸式增长,这一现象的出现,都与一种新媒体形态——微博的诞生密切相关.而名人微博是微博影响力的中坚力量,因此,本研究目的:1)调查大学生微博使用的基本情况,对大学生微博使用以及对名人微博的关注情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2)通过质性分析的方法,研究探讨名人微博内容的积极/消极取向以及内容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通讯信息技术(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CIT)(智能手机、电话、email和QQ等)在当今我国的职场和生活中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使得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组织管理和个人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然而,纵观国内现有研究,很少有研究者关注CIT的使用对我们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