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取向和道德基础:来自中美文化的初步证据

来源 :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uke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人类所面临的最为核心并且最具争议的现象和话题。学者将全球化定义为不同国家、文化和区域之间的人员、资本、产品等元素不断互动和整合的过程。令人疑惑的是,前人研究发现,全球化对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复杂且混杂的。
其他文献
古语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事实上“达者”都会“兼济天下”吗?在现代社会,再分配是“兼济天下”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大量来自欧美国家的研究显示出与低阶层相比,高阶层的再分配偏向更低。
自我肯定一种从威胁中维持或恢复个体整体积极的自我形象的方法,通过肯定与威胁无关领域中的自我价值来维护自我完整性,即以自己A 面优势来弥补B 面的缺陷,从而使自我系统重新达到平衡的一种策略。
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心态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社会颇为盛行的一种价值观是物质主义,即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对于个人生活重要性的价值观念。大量研究表明,物质主义对人们的幸福感有着长期的负面影响。
一般而言,心理学研究中所理解的社会阶层是一种用来反映个体在社会层级阶梯中相对位置高低的社会分类,一个人的社会阶层被界定为他(她)所掌控的客观社会资源(即客观社会阶层)和其主观上所感知到的自身社会地位(即主观社会阶层)的水平。
应得感又称心理权利,指的是个体觉得自己应该比他人得到更多,或者比他人更有权利获得优待的感觉。过往许多研究发现,社会阶层较高者比社会阶层较低者有着更高水平的应得感。但也有一些研究得到相反的结果。根据相关理论,本文推测系统合理信念可能对社会阶层与应得感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德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过去的道德教育着重进行特质教育,即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使其形成道德习惯的一种约束性教育方式。道德特质教育导致了一种对行为主义的过度强调,在过程中弱化了主体性,使受教育者掌握了大量泛化的道德知识却无法建立坚定的道德信念。
基于补偿控制理论,迷信对人们的道德生活可能具有补偿控制功能,特别是对于无宗教信仰的群体。从道德双加工模型可知,如果内在控制感得到补偿,那么,认知控制感就会增强,从而启动其更大意愿程度去接受有牺牲的道德提议,如牺牲一个人而拯救五个人,即义务论倾向越低。
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情绪能力如何影响人际关系满意感,如何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感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和社会意义。情绪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是指由他人情绪引起的并与他人情绪相匹配的情绪体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集体情绪受到学者的关注。集体自豪是个体由于本群体的成就或与外群体相比具有一定优越性而体验到的自豪感,其核心是对本群体的认同,需要个体将集体纳入自我的一部分。
文化社会化是民族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青少年学习一种文化并发展对该文化群体归属感的过程。民间故事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社会化信息。本研究将同伴文化社会化操作化为不同民族同伴之间传递民间故事的过程,借用拼图教室法,在汉族、傣族和景颇族青少年中考察了这一过程对民族认同、民族之间社会距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