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氧团簇结构设计与合成

来源 :第十五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416784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iO2是一种结构稳定、环境友好的无机光催化材料,同时也是很多高效金属催化剂的重要载体,在工业及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晶态钛氧簇合物作为无机TiO2材料的结构与反应性模型化合物,对理解这类重要材料的作用机制以及性能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我们发展了利用酯化反应控制体系含水量的合成策略,通过溶剂热条件下有机酸与醇溶剂之间的酯化反应原位产生并缓慢释放Ti4+离子水解所需要的水分子,进而通过调节有机酸的种类、用量来控制反应体系中含水量,实现了钛氧团簇簇核结构调控,成功合成一系列结构新颖的钛氧簇合物,包括首例类富勒烯型钛氧团簇和目前最高核的钛氧团簇[1-3]。并进一步利用活性位点与协同配位的方法进行钛氧团簇表面结构调控,实现了对其能带结构、可见光吸收以及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活性的调控[4-7]。最近,我们又在贵金属复合钛氧团簇方面取得突破进展,成功合成多金属簇@钛氧簇的核-壳结构纳米团簇,为从原子尺度研究TiO2负载贵金属催化剂材料提供了可能的分子模型[8]。除此之外,我们也致力于拓宽钛氧簇的应用,将其作为功能基元以制备具有优良催化活性的能源转换材料,成功实现了高效、选择性二氧化碳还原。
其他文献
光动力治疗作为一种用光激活的癌症治疗手段问世,至今已经发展成为利用光-物质相互作用产生药效的生物医药的应用平台。然而目前临床应用的光敏剂依旧面临着很多重要的难题,比如如何降低生物背景吸收,实现深度的光动力治疗;在保持足够药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用药量,以避免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体内肿瘤的乏氧微环境容易使癌细胞产生耐PDT效果,并增加PDT治疗后癌症复发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基于Ru(Ⅱ)、
顺铂及其衍生物主要通过引起DNA损伤来发挥其活性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发展策略之一。在生物分子水平上,G-四链体(G4s)、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s)和雷帕霉素受体蛋白(mTOR)作为有前景的抗癌靶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们开发了一系列自组装Pt(Ⅱ)配合物,可选择性地结合人体端粒G4,并稳定特定的G4构型。这些Pt(Ⅱ)配
具有大的磁电响应、低的操作电场(或磁场)和室温操作温度是磁电耦合材料应用的关键[1,2]。本文中,作者基于室温多极轴分子基铁电材料合成了首例分子基磁电复合材料。该分子基磁电复合材料的磁电效应研究表明:在 Hdc = 275 Oe 和 Hac = 39 kHz 下,其室温下的磁电电压系数到达186 mV cm-1 Oe-1,为室温分子基磁电复合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多金属氧酸盐(简称多酸)是一种主要基于钼、钨、钒、铌、钽的多金属氧簇化合物,具有多样化的分子结构、独特的氧化还原性质和可调变的能级带隙.近年来发现,多酸可作为电子受体和光生电荷传输媒介,不仅能捕获半导体材料中的光生电子以促进电荷分离,而且具备有效的光生电荷传输功能.目前,多酸已经在光催化、光电化学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显示了极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本课题组在基于多酸/半导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应用方
随着当前社会和技术的发展,信息量以指数级方式增长,高密度信息记录体系制备成为社会和技术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铁磁相(或者L10相)铂基合金纳米粒子(如FePt,CoPt,Co3Pt 等)因其高矫顽力和化学稳定优势,成为下一代信息高密度垂直磁记录体系的候选材料之一。但是如何快速低成本制作基于L10 相合金纳米粒子的磁记录器件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问题。传统的无机合成方法需要后退火处理,并伴随烧结
基于配位超分子的组装理念,利用“自下而上”的构筑策略,在有序配位空间内,合理预设、配置和优化金属与配体的多中心结构与光功能基元,组装具有多组分、多功能特性的金属-有机发光材料。通过从微观配位空间到宏观配位空间的合理设计与调控,实现了光功能配合物在异质结超晶格、超薄二维片、各向异性单晶材料等不同状态下多模式发光机制的调控与光学器件应用模型的构筑。上述研究既体现了配位超分子作为结构组装平台的独特空间集
双稳态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在两个(或多个)状态下稳定存在,而且在外界条件改变时这些性质也会在两个状态间可逆变化[1]。因此,双稳态材料具有非常有意义的应用前景。从双稳态转变的微观机理来看,双稳态的存在和转变主要来源于电子结构和分子结构两种。如果赋予双稳态分子额外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则双稳态的转变可能伴随着其它性质的转变,从而获得多功能的双稳态材料[2,3]。我们近期在电子结构双稳态和分子结构双稳
针对纳米氧化物吸附氧气能力差、和氧化物可见光激发的高能电子利用率差等显著影响材料光催化活性的科学问题,通过利用磷酸、氢氟酸和硼酸等无机酸表面修饰策略提高了纳米氧化物如TiO2和Fe2O3等和纳米结构晶态碳(如纳米管和石墨烯)等对氧气的吸附;又利用宽带隙纳米氧化物如TiO2和ZnO等复合改性可见光响应的纳米氧化物如Fe2O3和BiVO4等,显著地提高了可见光激发的高能电子的利用率。通过以上策略,研发
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是高性能离子交换膜材料的开发.[1]目前商业化应用最为广泛的材料全氟磺酸膜[2],虽然在高湿度下表现出较高的离子导电性(0.1 S/cm),但无法在宽温域区间内保持稳定的离子导电能力.晶状多孔材料[3]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通过吸附多样的离子载体,表现出明显的离子导体行为,成为新一代离子交换膜材料的有力竞选者.与全氟磺酸膜相比,通过灵活多变的孔道和孔壁结构
Solid-state ion conductors are significant class of materials for battery,fuel cell,electrocatalysis,and artificial ion channel,etc.Not only to achieve high ion conductivity,the control of temp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