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钉术式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价单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术式固定治疗A型(AO分类)胸腰椎骨折患者141例,患者平均年龄40.5岁(20~60岁),按骨折类型分为A1型、A3型两组,其中A1型组单节段固定35例,双节段固定26例;A3型组单节段固定41例,双节段固定39例。通过腰功能评分及脊髓神经功能2000分级标准
【机 构】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脊柱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钉术式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价单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
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术式固定治疗A型(AO分类)胸腰椎骨折患者141例,患者平均年龄40.5岁(20~60岁),按骨折类型分为A1型、A3型两组,其中A1型组单节段固定35例,双节段固定26例;A3型组单节段固定41例,双节段固定39例。通过腰功能评分及脊髓神经功能2000分级标准比较临床结果。通过测量术前、术后1周、最后随访骨折椎楔变率、骨折节段矢状指数比较两术式影像学结果。
结果:14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9.4个月。单节段固定出血量及手术用时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P<0.01)。两术式最后随访腰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A1型组中,单节段固定矫正椎体楔变率明显优于双节段固定,随访丢失率亦小于后者(P<0.05)。A3型组中,单节段固定在后凸畸形及椎体楔变矫正与双节段相近(P>0.05),但是,矫正失败率明显大于后者(P<0.05)。
结论: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部分A1及A3型胸硬椎骨折,可取得与双节段相近甚至更佳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且具有出血少、用时短等优点。但是,其用于矫正A3-2型胸腰椎骨折时,失败率较高,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骨不连接区组织结构和成骨潜力,探索骨端处理策略。方法:选取临床骨不连患者,于术中切取骨端瘢痕组织,按不同部位分为骨断端、髓腔内容物和贴骨瘢痕,分别观察这些部位组织结构。采用免疫组化、Real-time PCR、Westen blot检测相应组织内BMP-2、DCN的表达,通过骨不连与骨折愈合组织、临床患者骨不连患者的骨端陈旧性组织不同部位之间BMP-2、DCN含量的差异,分析骨不连陈旧组
目的:探讨肩峰骨折分型方法的选择及其治疗。方法:自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肩峰骨折患者14例。男Ⅱ型7例,Ⅲ型4例。依据术前肩关节三维CT检查结果对合并的同侧肩胛带损伤予以全面评估。共5例肩峰骨折属于上肩胛悬吊带复合损伤一部分。其中复合损伤属于①肩峰-肩锁关节-锁骨远端骨折3例②锁骨中段-肩峰-肩胛骨外科颈1例③锁骨-喙突-肩胛盂上1/3和肩峰基底部三部位联合损伤1例。共8例患者接受手
目的:探讨足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的术式。方法:48侧成尸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5侧新鲜足标本血管造影,观测(拇)横动脉、第一跖底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外径、分布及其之间的吻合,并对(拇)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进行分型,观察足内侧皮瓣内的血管吻合和分布范围。临床上应用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多种术式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2~54岁。皮瓣切取面积3cm×4cm
目的:通过比较经锁定和加压固定后骨痂应力的变化,研究LCP锁定固定和加压固定对应力遮挡效应的影响,为临床MIPPO式中应用不同类型的接骨板和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应用有限元法根据LCP独特设计的锁定与加压结合孔,建立了胫骨上端骨折LCP锁定和加压固定后带骨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进行力学有限元分析,得出不同工况和内固定方式下骨痂应力情况。结果:骨痂在锁定固定下的应力均值大于加压固定下的
目的:基于骨盆的解剖结构,提出一种新的经髋臼长螺钉的固定方法,并测算钉道进钉区位置和方向角度。方法:使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半骨盆骨骼进行重建和分区,并对每一分区进行平行截骨获得断层轮廓数据;通过断层轮廓控制,并使用计算辅助程序对有效钉道的进钉点在髋臼上进行测算,再对经过每个进钉点的所有钉道进行优化选择,获得最佳钉道的方向。结果:经髋臼长螺钉进钉区的范围大小依次是髂后区、髂前区、耻骨区和坐骨区,其中髂后
目的:探讨内固定手术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09年2月,采用AO微型钢板螺钉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头骨折18例,手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采用肘关节后外侧切口。切开关节囊,暴露桡骨头颈部与肱骨外髁。助手协助肘关节内收,前臂旋转,充分暴露桡骨头骨折处,对头颈部边缘碎裂骨折块,旋转前臂到骨折块最充分暴露位置,复位后,可先用细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观察复位
目的:通过病例随访分析探讨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陈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我院收治的陈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6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应用ASES(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s Form)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Universt ofCalifomia-Los Aagels sco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DF)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闭合复位,导向手柄引导下运用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46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按Jensen修改后的Evans胃折分类法,Ⅲ型16例、Ⅳ19型例、Ⅴ型11例),术后在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结果:平均随访10.2个月(8~20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3.5周
目的:尝试不进行植骨,单纯通过外固定架进行加压、牵开、再加压的方法治疗长管状骨非感染性不愈合。方法:对5例长管状骨非感染性不愈合(4例股骨,1例胫腓骨),通过带延长装置的单边外固定架,先对不愈合端加压并维持2周,然后以1mm/d的速度、分4次进行的频率逐渐牵开10-14mm。维持2周后再以1mm/天,分4次进行的速度和频率进行短缩,直到使不愈合端加压。通过X线评价不愈合端的成骨情况。如果成骨反应活
目的:评价后路选择性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36例,其中男2例,女34例:年龄51~76岁,平均62.3岁。病程为10个月~7年,平均37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MRI检查,5例患者行脊髓造影。术前Cobbs角24°±10.2°,腰椎前突角22.6°±11.2°,C7铅垂线(C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