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区岩石圈热结构与热-流变性质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e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扬子区大地热流为基础进行该区岩石圈热结构的研究,可为被特殊构造单元包围的扬子区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地热学参数,并在其热结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热流变学特征的研究来揭示其深部地球动力学特征和地震机制,同时对扬子区海相残留盆地形成演化及该区油气勘探和资源评价方面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为开展盆山祸合作用及多边界、多期次构造叠加与复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理想研究区。为探测地球深部精细结构与物性变化,形成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的采集和数据处理技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于2009年9月启动中国大陆华南地区四川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实验”研究,横过四川盆地完成满覆盖长度约200 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在仔细分析原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方法和参数测试,确定适合本工区的处理方法和流
笔者系统总结了国内外莫霍面的研究现状,并对中国大陆已有及新采集的深部地震探测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对其中84条深地震测深剖面莫霍面深度沿测线按照20-30km间隔进行采样,获得了2298个深地震测深莫霍面深度采样点;收集了687个宽频地震台站的莫霍面深度值,以及包括9条未公开发表的40余条深地震反射剖面。在此基础上,绘制了中国大陆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图,以此资料为基础,结合其他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研究
本文基于非均匀介质中体散射的散射层析成像反演公式,它包含了对波场的有限频率带宽的校正和采集系统的有限空间孔径的校正,通过对非均匀介质中的局部Born模型体散射的层析成像反演和多频叠加的方法来提高谱域信息的质量和对速度模型的低波数分量进行恢复,该方法为能恢复精确的地下速度模型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通过数值算例可知,在对多个不同频率的谱进行叠加平均之后谱域的信息无论从覆盖的面积范围和值的均一性上都有了很
本研究对东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的地震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地震波振幅的变化进行了反演,反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0平均为323。基本上,构造上稳定的地区的介质品质因子Q0较高(低衰减),而构造上活动的地区Q0较低(高衰减)。结果显示渤海地区衰减最高;松辽盆地次之,围绕松辽盆地区域衰减较低,该区域为长白山地和大兴安岭山地,显示出衰减区域的变化特征与地壳结构和区域构造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文依据航磁化极资料,并结合地震、重力、大地电磁测深资料以及收集的物性资料了解雪峰山构造带的浅层及深部磁性结构和构造样式。
本文从层状介质(多层模型)中弹性波反射和透射波动方程出发,推导了基于"三明治"模型的反射和透射系数公式,该公式能够对薄层进行精确的AVO分析.指出薄层“三明治”模型的反射系数除了受各层介质弹性参数(纵、横波速度和密度)的影响外,还受入射波频率、薄层厚度以及介质吸收等因素影响。对于不同薄层的“三明治”模型,Zoeppritz方程计算的反射系数曲线和某一个频带范围内“三明治”模型公式计算的反射系数曲线
本文采用改进的反射波场正向传播原理,将反射波场向上延拓,同时得到整个炮记录,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同时,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表现出能量损失,相位畸变、延迟,主频降低等现象,地震波的衰减作为地层介质的一种重要属性,很好的解释这些现象.在利用基于单程波法反射波场正向传播的思想实现了衰减介质的地震波场传播规律研究.数值试例表明:单程波法相对于双程波法计算速度快,在波场快照中只含有单向传播的透射波,在炮
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噪声衰减方法—基于curvelet变换的滤波技术。由于curvelet变换同时提供了尺度、方向以及空间位置的信息,并且能够保留信号的线性特征,可以将信号和干扰能量最大限度的分开,这种信噪分离的特性是有效衰减噪声成分的关键,因此基于curvelet变换去噪的方法通过衰减噪声对应的curvelet系数来衰减噪声,对有效信号的损失很小。利用WRAPPING算法对含噪信号进行curve
热水镇地热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境内,地热田面积约为0.5 km2,共有45口温泉井,最高泉温为90℃左右.为了准确评价其地热资源量,2005年8月,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西日本环境能源株式会社合作对该地热田进行了包括地质、水样、重力和地温测量等项内容的地质、水化学和地球物理野外调查,并结合对以往既有勘探资料的分析,对地热田的热结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正确评价该地热田地热资源提供了科
本文在多孔介质流动方程的多尺度数值模拟方法和渗流参数反演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多孔介质热液流动和盆地油气渗流多尺度数值反演的方案:一是数据准备工作。通过勘探获取研究区的粗尺度上的孔隙率和渗透率等,然后辅以局部细尺度上的岩芯与测井数据,最后计算热液流量或油井油气产量的历史数据。二是渗流方程数学模型的建立。依据实际地质资料和热流体(或油气流体)的资料,确定研究区域、流体猫性等基本参数,具体确定渗流方程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