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长导线源的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测深中,浅层不均匀体在测点处所产生的静态位移已经被广泛研究并得到了很好的校正。根据互换原理,当浅层不均匀体在场源处的时也会存在着场源的静态位移。于是本文就通过三维模型,从模型的大小,埋深以及对水平电场分量的全区视电阻率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了不均匀体在场源处的静态位移的规律,指出了随着不均匀体的位置变化,场源的静态效应也随之变化.同时指出了不均匀体长度是场源长度的约5倍
【机 构】
:
中南大学 东方地球物理综合物化探事业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导线源的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测深中,浅层不均匀体在测点处所产生的静态位移已经被广泛研究并得到了很好的校正。根据互换原理,当浅层不均匀体在场源处的时也会存在着场源的静态位移。于是本文就通过三维模型,从模型的大小,埋深以及对水平电场分量的全区视电阻率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了不均匀体在场源处的静态位移的规律,指出了随着不均匀体的位置变化,场源的静态效应也随之变化.同时指出了不均匀体长度是场源长度的约5倍时,场源静态位移达到了最大。
其他文献
电离层、空气层和地球介质(称为“地-电离层”模式)耦合下全空间大尺度可控源电磁波的研究在国内外较少。近年来,有专家学者做了相关的数值模拟,但没有考虑空气中位移电流的影响。本文根据研究对象和问题建立地质模型和相应的数学模型,采用R函数法进行电离层、空气层和层状大地耦合情况下水平电缆接地偶极源的电磁波场公式推导,同时考虑电离层和空气中位移电流的影响。探讨“地-电离层”模式电磁波场的特征。数值计算结果表
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法由于其发射源具有一定的长度,场源不能看做偶极子源,而是双极源,而收发距受到发射场源功率的限制,不能达到远区的要求,常常需要在近区和过度区工作。对于双极源可控源电磁法数据在近区和过度区的校正,若采用偶极子源校正,存在很大的误差,收发距一定时,双极距越大,误差越大。因此,本文提出利用半空间模型视电阻率等效地下复杂模型视电阻率计算双极源全区视电阻率的计算方法,通过对两层、三层模型全区视
地球物理参数反演通常表述为目标函数最优化,难点是多参数、非线性和不适定性,局部和全局优化方法都不能实现快速全局优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研究了均匀设计、多智能体系统、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以及种子算法的基础上,将均匀设计方法、多智能体系统与遗传算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均匀多智能体遗传算法.该算法属进化算法范畴,经测试函数测试证明是解决优化问题特别是复杂系统优化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机群环境下,利用MP
西海原-海原-六盘山活动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乃至中国大陆现今最活动的断裂带之一,沿该断裂带在1920年和1927年分别发生了海原8.5级、古浪8级大震。沿断裂带不同地段开展的平面几何特征、构造运动和形变、地震活动习性与地震危险性预测、断层相互作用模拟等研究,表明西海原-海原活动断裂带在西海原段走向为北西,左旋走滑断层,在海原断裂带东南段走向转换为近南北向,运动性质转换为逆冲挤压。为了探测研究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位于南北地震构造带以东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的东段,长2000多公里,是中国大陆乃至全球的重要构造带和分界线,郯庐断裂带以西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以东称为苏鲁造山带.它北邻华北地块,南侧为扬子地块。1987年许志琴等首先在大别造山带发现柯石英假像,至今在秦岭一大别一苏鲁造山带发现的超高压变质岩已成为是世界上已知规模最大、出露最良好的超高压变质带,是我国大陆与青藏高原齐名的最受
当地壳发生局部皱曲变化,将发生一部分岩体膨胀,一部分岩体压缩,这会引起地电、地磁变化。中、强地震基本上位于地电、电磁率变化带附近,并靠近高阻一侧,这说明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坚固的硬夹层交界附近,并多数发生在硬夹层中。观测和研究地壳中电阻率、电磁的变化,也是预测地震发生的方法之一。以新地震理论,文献的数理方程而言,主要以地电、地磁异常区域而确定或修正皱曲半波长,地电、地磁异常程度而修正公式中硬夹层,软质
大量的观测表明,地震之前的电磁效应是确实存在的,大功率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技术(CSELF)比其它电磁技术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它可产生强大的、可控的人工源信号,可覆盖数千公里,信噪比高,可同时监测空间电磁场和地下电阻率的变化或异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四维地震监测。当在地震活动程度不同地区数千公里范围内布设监测台网(或台阵),同时接收同一个源的信号时,特别有利于识别和捕捉地震引起的异常现象。
本文在对比分析柴西七个泉地区已知油井上高精度CEMP和TFEM电磁反演成果与油气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指出TFEM电阻率反演剖面比CEMP反演剖面具有更大的垂向分辨率,在总体特征上与地震剖面一致。已知油气控制储量分布区对应的是三个高阻团块异常,而预测储量分布区主要对应的是上隆和团块异常。为了减少多解性,必须充分利用多种勘探技术成果,在综合分析多属性参数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较可靠的接近地质实际的勘探效
阐述了GPS同步瞬变电磁探测系统(ATEM-II)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及技术特点。针对油气田瞬变电磁探勘探中的勘探深度问题,采用GPS同步瞬变电磁系统大回线固定源装置,不受发射机与接收机距离及环境限制又可以提供很高的磁矩。对某油田水驱油界面进行了勘探,勘探深度达1千米,并根据层状大地模型计算视电阻率,给出初步解释结果。
在分析青海德尔尼矿区电磁法综合试验剖面的基础上,论述了电磁方法在调查外围隐伏矿体中的应用。利用激电扫面快捷圈定异常范围,继而采用主动场源的瞬变电磁、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利用电阻率异常差异来圈定具低阻特性的金属矿体,判定异常体的位置、深度、倾向。在时域、频域两种方法的相互佐证下,结合地质资料排除干扰,可有效降低多解性,为下一步地质重点工程提供资料依据。实践表明,研究成果与钻孔资料、已知矿体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