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幼儿享受到适宜教育--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来源 :全国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论坛(2015)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y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领域越来越关注到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要更多地顺应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以上这些指导性文件引领着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关注到幼儿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静下心来,细心观看,观孩子的举止言行,看孩子的发展过程。每个幼儿的遗传素质及生活环境不同,作用子环境的方式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必须努力甄别这些差异,发现每个幼儿能做什么:一感兴趣的事物是什么:潜在优势在哪里:进而因人施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特殊需要,让每一个幼儿享受到适宜的教育。要观察幼儿,捕捉教育契机、分析幼儿,发现教育规律、反思自我,实施适宜教育。让每一个幼儿享受到适宜教育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幼儿园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核心,树立儿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主动学习者这一儿童观。
其他文献
学校治理的重点在于抓好课程建设.构建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组织和激励教师开展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治理水平.课程建设主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认真上好学科课程,深化学科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实现学科教学优质化.二是精心设计活动课程,以不同类型的活动课为载体,以主题活动为抓手,推动活动课程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是着力开发隐性课程,营造物质情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
本文系笔者应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鲍传友院长其以师长提携厚爱之机会给予,参加内地第一届卓越校长论坛,兹以论坛主题为文论述内地基于管办评分离的现代学校治理能力提升之台湾观点;并以笔者于台湾桃园两所学校历任校长之学校治理经验,提出论述报告以期借鉴交流.同时,笔者亦代表台湾的中小学校长协会理事长薛春光先生暨全台校长们带来问候之意,祝愿两岸教育交流情感交织,学校治理向上提升.本文论述主体以治理能力、当
作为教书育人的中小学校园,许许多多的管理者更是在"文化"上"大动干戈、费尽心思",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当然许多学校由此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但也有部分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出现了偏离,甚至走入了误区,下面,就如何做到以人为本,走出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来谈谈学校文化建设,首先是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校长应有正确的学校文化观,包括制定符合实际的学校发展规划,确立师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天河小学是一所城乡结合直属小学,学校课程设置严格按照四川省课程设置要求设置.在校本课程设置中,学校结合"文化绵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的设置校本课程.红十字精神进课堂,绵竹年画、文体艺术、劳动实践进课堂,丰富活动类课程、隐形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践行了"关注每个天河人的生命成长,打造幸福的童年生活"这样的办学理念;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体现了天河人的教育情怀,成全每个"和雅学子",让每个
管理首先是规范人,规范是管理的底线,也是支撑学校发展的准绳.《孟子》说,"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积极的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保障机制, 学校的《课题管理制度》、《课题奖励办法》、《"青蓝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名师工程的意见》等等,无一不体现着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在规范、公正的制度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均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本文首先讲述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现实基点,经过几年探索,主要抓住“分权、法治、共治”三个基点,着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学校管理制度体系,重建家校教育格局,稳妥推进了文艺二校从学校到集团、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发展,接着讲述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践体会,从学校到集团,不仅仅是空间扩张、人员扩容,重要的是盘活多方资源、促进多元文化融合,从管理到治理,也不仅仅是体制创新、机制重构,关键在于处理好学校各
学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是学校治理现代化的保证,加大公民参与是学校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是学校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这三个方面在制度上、权力形式上、设施上促使学校构建新型的校内外管理体制,从而达到了学校治理的现代化.
本文分析目前教育评价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和弊端,提出通过对学校的"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来管理学校,探讨建立以"基础性指标+发展性目标"为基本框架和以学校自主发展为主、教育行政和督导部门共同参与的学校发展评价机制,从而增强学校依法办学、科学发展和自主发展意识,推动了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向宏观管理转变,引导学校个性发展为追求的学校评价方式,即"学校自主发展式教育评价".
根据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高等教育将重点将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因此,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对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开展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双师型”
深化教育改革,就要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可是在"学校教育成果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确实突出地横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这也是当今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一旦费尽千辛万苦教育出来的毕业生,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得的东西不仅无助于他们走上社会,说明“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教育也存在失范现象。因此,作为校长在当今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就要主动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