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热法合成LiFePO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12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iFePO<,4>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的活性正极材料,本实验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纯相的LiFePO<,4>粉体并对其进行了电化学性能研究.实验发现,合成的LiFePO<,4>结晶性良好,平均粒径为2.147um而且粒径分布窄.电池充放电测试表明,该LiFePO<,4>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31mAh/g和124mAh/g,充放效率为94.7﹪,循环5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高达112mAh/g,容量损失仅为10.7﹪.
其他文献
在二次锂电池中,LiCoO以其工作电位高、比容量大以及循环寿命长的特点成为最受欢迎的阴极材料.采用RF磁控溅射沉积LiCoO薄膜已进行了一些研究,并认识到LiCoO薄膜中具有较大的晶粒和具有(101)/(104)晶面的微结构更有利于锂离子的传导;然而在不同沉积条件下获得的LiCoO薄膜所具有电化学性能差别很大.本文重点研究了由非晶态、纳米晶和多晶LiCoO薄膜组成的三种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以模板法制备有序纳米多孔磷酸钛材料,采用小角X射线衍射、N吸脱附以及高分辨透射电镜等实验对磷酸钛材料进行表征,电化学性能采用扣式电池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磷酸钛材料中存在排列有序的纳米孔洞;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磷酸钛材料的比表面积减小,孔洞的平均孔径增大;有序纳米多孔磷酸钛作为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用NHCONH和NHHPO为原料,制备NHPO(APP);通过水解正硅酸乙酯(TEOS)制图SiO微粉.NHPO和SiO(摩尔比4:1)在400℃、氨气中反应,得到新型电解质聚磷酸硅二铵,即(NH)SiPO.运用XRD研究电解质的结构,发现得到的电解质中主要成分为(NH)SiPO,同时含有NHPO.该电解质在空气中稳定,用交流阻抗谱技术测其电导率,发现其在200~300℃有较高的电导率,如空气中3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合成系列新型氧化物CeSmMoO.通过TG-DTA、XRD、XPS等手段对物质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氧化物的最低成相温度为400℃,具有立方莹石结构.Sm的掺杂增加了氧离子空位浓度,改善母体的电导率.烧结温度为800℃时,CeSmMoO的电导率高达2.2×10S·cm.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
采用湿法混合、低温合成、高温结晶相结合的低温半固相法制得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纯相尖晶石LiMnO,本合成方法具有产品相纯、结晶优良、孔隙均匀、比容量高、循环性能好、电化学性能稳定的优点;并且具有操作简单、工艺易于控制、生成成本低、能耗小、无环境污染、易于实现工业规模化生产的特点.
采用本实验室电解制得的CoNi(OH)与LiOH·HO和稀土氧化物按比例混合均匀后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制备正极材料.对掺杂稀土元素的LiCoNiO正极材料的研究表明,掺杂1﹪含量稀土元素所制得的正极材料具有较佳的功能.XRD分析结果表明,掺入Y,La的正极材料晶胞参数c轴变大,这有助于锂离子的嵌入脱出,可改善和提高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通过对SrCoFeO(x=0-0.2)的电导率和氧渗透率的测量研究了铁掺杂在抑制SrCoO的相变中的作用.对于SrCoO,其电导率和氧渗透率在830-920℃范围内出现滞后.当掺入10mol﹪Fe时,电导率在600℃附近仍存在滞后现象,但滞后的温度范围和幅度SrCoO相比已经大大下降.当Fe掺杂量增至20mol﹪时,已没有观察到电导率和氧渗透率的热滞后现象.采用Fe替代Co可以将高温相立方钙钛矿结
通过测量密度和观测微结构研究了用gel-casting工艺制备的LaCaCrO粉末的烧结制备.研究表明BiO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烧结助剂,通过添加不同的BiO,发现添加10wt﹪BiO能够显著的提高LaCaCrO的烧结能力,由于Bi取代La位增加了Cr位的点缺陷,从而提高材料的烧结能力.电导性和热膨胀系数的测量表明,BiO的添加对这些性能没有重大的影响.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一直是锂离子电池,特别是大型锂离子电池研制、生产、使用中的关键性问题,而改善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的阻燃性和热稳定性为提高其安全性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往电解液中添加磷酸三甲酯和亚磷酸三甲酯,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燃烧实验和热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往电解液中添加一定量的亚磷酸三甲酯时,不但能提高电解液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能,也能提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而往电解液中添加磷酸三甲酯时,电解液的安
与传统烧结相比,微波烧结的优点是,烧结温度低,保温时间短,加热速度快,开辟了陶瓷制造的新途径.本文介绍了影响微波烧结的因素,以及Beta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铝等陶瓷制品的微波烧结和对微波效应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