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点火HCNG发动机一维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内燃机学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yi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AVL BOOST软件建立了天然气掺氢(HCNG)发动机的整机工作过程一维模拟模型,并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证明了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HCNG发动机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参数分析研究,主要变化参数有体积掺氢比、负荷、压缩比及配气相位。结果表明,掺氢比和负荷的提高可以提高缸内燃烧温度,使得传热损失和NOx排放上升,压缩比的增加有利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型,进气迟闭角和捧气提前角相位对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型也有较大影响。
其他文献
对50个矿物基础油油样进行常规的物理参数进行测定,然后再根据CEC L-33-A-93标准对其进行生物降解率进行测定,降解率的范围是15[%]~75[%],即降解率未达到环保标准的要求。利用对生物降解率有关键影响的40℃运动粘度(KV)、粘度指数(VI)以及挥发度作为输入,生物降解率作为输出,构造了一种矿物基础油生物降解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为了防止神经网络过度训练,提高神经网络的推广能力,采用推
合成了一个新型的酯的衍生物,十六磺原酸基乙酸十六磺原酸基乙酯(HXAE),利用四球机评价了它在加氢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结果显示此化合物拥有很好的抗磨性能、极压性能和良好的减摩性能。是一类性能优良的加氢油添加剂。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钢球磨损表面典型元素的化学状态,结果表明,在摩擦过程中,添加剂与金属表面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形成的由FeSO4、Fe2(SO4)3、FeS等无机硫化物组成的复合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节能要求的提高,节能发动机油的规格不断升级,相应地评价发动机油燃料经济性的台架也在逐步升级。本文对将于2010年开始认证的GF-5规格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着重介绍了相对GF-4规格要求加入的模拟试验和变严格的参数指标。对节能发动机油的开发进行了探讨。
国家第III阶段排放法规的公布及实施促进了我国摩托车技术的改进,其主要体现在改进燃料的燃烧状况和在排气系统安装三元催化转化器,摩托车技术的改进对润滑油提出新的性能要求,如提高了油品的高温清净性和高温抗氧化性能,限制了油品中易引起催化剂中毒的P等元素。大连润滑油研发自主开发的昆仑SJ 10W-30“国III”摩托车专用油通过了四冲程摩托车专有台架试验,通过了某摩托车公司“国III”摩托车油的认证程序
本文对3辆行驶了31-43万公里的轻型汽车所使用的尾气三效催化剂,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了其组成。在已用的催化剂上,检测到了催化剂的主要组分(Al,Si,Zr,Ce,Sr和Pd)和催化剂上的污染物(P,Ca,Zn和Mn)。研究结果表明,经过31-43万公里的行驶后,催化剂表面存在的活性组分Pd是尾气后处理装置仍具有一定尾气去除效率的重要原因,而催化剂表面结焦和污染物Mn、Zn和P等是催化剂效率降
主要介绍润滑油的再生性以及国际上对环境友好润滑油的生态评价原则,同时,介绍了动植物油(包括合成酯)的分子结构、生态特性以及润滑油所添加的添加剂的生态特性。通过对动植物油和矿物油对环境的生态影响比较可知,动植物油的生物降解性以及生物毒性优于矿物油,是环境友好的。最后,根据国情对我国环境友好润滑油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通过M111台架试验考察了汽油清净剂对发动机油耗的影响,探讨了发动机油耗同发动机沉积物的关系。试验表明对于新发动机,加入汽油清净剂后,可保持进气阀清洁,避免油耗增加。在本试验中,加入清净剂使试验油耗平均降低0.75[%],试验中后期可下降大约2[%]。
本文通过试验对比的方法,将M30甲醇燃料和93[#]无铅汽油分别用于同一汽油机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了M30燃料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指出两种燃料在发动机外特性上差别不大,但在部分负荷时油耗变化明显;通过排放对比测试,指出甲醇燃料可以大幅降低CO、HC排放,而NOx与汽油相比有所增加。
甲醇汽油发动机的非常规排放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一台进气道多点电喷(PFI)汽油机EQ491i上进行了汽油、M10、M15、M20和M30燃料的负荷特性试验,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测量了常规车用三效催化剂前后的甲醇、甲醛、乙醇、乙醛等非常规排放。试验结果表明,尽管发动机出口即三效催化剂前的甲醇和甲醛等非常规排放随甲醇比例增加而近似线性增加,但常规三效催化剂对这些非常规排放有非常高的转化
提出了点火室式直喷(DISC:Direct-Injection Sub-Chamber)汽油机的概念,介绍了其中一种实施方案的工作过程。使用与点火室对称面具有相同截面形状的二维碰撞块进行了激光吸收散射法的实验,研究了喷射压力、环境条件、碰撞角度以及点火室深度对点火室内混合气形成过程的影响。在与实验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碰撞喷雾的数值模拟,并使用实验数据对数值模拟中采用的碰撞模型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