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此纵向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一组儿童在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三年级两个时间段的眼动数据。我们曾报导进入幼儿园前儿童是否有兄弟姐妹,以及是否是第一胎与眼动情况有显著差异。这个发现引出一个理论,由于眼睛追随方式的不同,头胎和无兄弟姐妹的儿童,在进入幼儿园前会表现出更好的扫视和固视能力。
【出 处】
:
2016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暨2016全国眼视光学术大会、2016视光产业发展论坛、第2届中国近视眼会议、2016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此纵向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一组儿童在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三年级两个时间段的眼动数据。我们曾报导进入幼儿园前儿童是否有兄弟姐妹,以及是否是第一胎与眼动情况有显著差异。这个发现引出一个理论,由于眼睛追随方式的不同,头胎和无兄弟姐妹的儿童,在进入幼儿园前会表现出更好的扫视和固视能力。
其他文献
ZOC-BHVI高度近视队列是一项以寻找从高度近视到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危险因素的为期10年的纵向研究.在2011年,研究入组890名高度近视患者(球镜<-6.00D),计划完成隔年一次的随访数据采集.第一次随访数据采集已于2014-2015年完成.检查内容包括视力、睫状肌麻痹验光、眼球生物学参数、眼底照相和OCT检查等,在系统抽样病人中完成荧光造影、脉络膜造影和MRI眼球形态检查
当今,在我国儿童近视眼防控的实践中,有三大误区需要纠正,有三大重点需要重视.三大误区为:1.不用睫状肌麻痹验光决定儿童是否存在近视眼,而仅用小瞳的电脑验光仪检查结果作为配镜的处方,这种情况目前在基层与广大农村还十分普遍.2.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后,发现存在有生理性远视屈光度时,不给儿童今后的屈光发育保留与储备应有的空间,就如数进行处方..
众所周知,东亚和东南亚的教育发达国家有近视流行的趋势,然而问题比想象的更严重。如今中学毕业生的病理性高度近视的发病率很高。其中广州发病率在10%以上,而台湾,韩国和中国北部的发病率超过了20%。人口预测结果显示到2100年,除现在做到的之外,中国将为15-20亿高度近视的人提供先进的眼科保健服务。在这些人口中,11岁以下儿童高度近视的发病率将会降低1-2%,但是11岁以后的至少10年中发病率呈日益
台湾学生视力保健计划(TSVCP)已经推动超过30年。近视患病快速上升到非常高的水平,因此,近视预防总是在计画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实证医学中发现户外活动是一个重要的近视保护因子后,户外活动防近视在TSVCP被实施推广,这几年全台湾小学生裸眼视力不良率(20/25以下)表现出空前的反转并持续下降,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显示“增加户外活动预防近视”在TSVCP政策中式可行且有效的。
目的:分别以上海市嘉定地区和宝山地区为代表,了解上海市3-10岁儿童视力损伤情况及原因、近视患病率,以及2年和4年的近视发病率,分析与近视发病相关的因素。方法:采用概率等比例抽样随机抽取嘉定区7所幼儿园及7所小学,展开现况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抽取6所上海宝山区小学。其中一至三年级儿童随访2年,一年级儿童随访4年。检查包括裸眼远视力(UCVA)、日常生活视力(PVA)、裂隙灯检查、散瞳后电脑验
目的:关于视力和主导眼关系的研究结果存在争议。回顾先前的研究,我们提出假设:(1)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研究的样本量和双眼的视力参差(interocular visual acuity difference,IOVAD);(2)在IOVAD显著的大样本人群中,未矫正远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UDVA)较好眼往往是主导眼。我们在大样本的近视患者中验
背景:曾有报导,很多脑震荡后的患者有集合近点,调节和眼球运动障碍。有些患者还会有运动视觉敏感症状,晕动症、难以客观评估的头晕。我们这次报导一项新的诊断测试,命名为远距水平融像灵敏度(DHFF),以期辅助脑震荡后患者的诊断和处理。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视功能恢复不仅取决于手术的时机和技巧,更依赖于及时、合理、有效的光学矫正。由于角膜接触镜在矫正婴幼儿无晶状体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不适合进行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其作为首选的矫正方式。但在我国,矫正方式仍以框架眼镜为主,角膜接触镜矫正婴幼儿无晶状体眼的临床应用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针对这一现状,现就婴幼儿无晶状体眼的眼
斜视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显著负面影响,包括社会心理维度和视功能维度,斜视矫正手术能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水平。然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状态与普通人群的是否一致尚需探讨,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状态的因素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视知觉训练是利用脑的可塑性,用特定视觉信息和视觉任务刺激相关通路,最终提高大脑对视觉信息的提取、加工和整合能力。受益于显示终端、互联网技术和影像技术的发展,以及视知觉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的反馈调整,视知觉训练不仅在治疗弱视患儿上获得了更好效果,也逐步应用到其他多种严重视觉障碍性疾病。视知觉训练可提高青光眼晚期患者注视稳定性、改善其对比敏感度及扩大视野;电子助视器辅助的视知觉训练可有效提高视力残疾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