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低屈服强度钢具有超高韧性和超低的屈服强度极限比,因此在吸能装置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地屈服强度钢阻尼器或缓冲器承受地震波或撞击冲击载荷时,其结构完整性通常是面临较高的失效风险。因此,低屈服强度钢的抗断裂性能将成为结构设计和完整性评估的关键参数。本文对低屈服强度钢的断裂行为进行了试验和数值研究,发现低屈服强度钢的韧性比Q235 钢高两倍以上,比灰铸铁高一个数量及。
【机 构】
:
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无锡21412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屈服强度钢具有超高韧性和超低的屈服强度极限比,因此在吸能装置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地屈服强度钢阻尼器或缓冲器承受地震波或撞击冲击载荷时,其结构完整性通常是面临较高的失效风险。因此,低屈服强度钢的抗断裂性能将成为结构设计和完整性评估的关键参数。本文对低屈服强度钢的断裂行为进行了试验和数值研究,发现低屈服强度钢的韧性比Q235 钢高两倍以上,比灰铸铁高一个数量及。
其他文献
镍基单晶合金在铸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微孔洞,这些微孔洞在疲劳载荷作用下成为裂纹源,显著降低了材料的疲劳性能。本文综述了镍基单晶合金中微孔洞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疲劳性能的影响。首先介绍了微孔洞的形成机制,按照形成阶段的不同将微孔洞分为铸造孔、固溶孔和蠕变孔,铸造孔按其形成机制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缩松、缩孔和气孔。
传统人造陶瓷材料很难同时实现高强度和高韧性,这一点极大限制了其工程应用。而天然贝壳中的珍珠质结构,是由质量分数约为95%的文石碳酸钙和低于5%的有机基质构成,但其硬度可以达到普通文石的2倍,断裂功甚至可以达到普通文石的3000 倍。因此,对珍珠质的微观结构、力学行为、以及断裂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合成高性能的人工材料提供一定的参考。
热电材料是一种能将热能和电能相互转换的功能性材料.它是利用固体内部载流子运动实现热能和电能的直接转换.1823 年发现的塞贝克效应和1834 年发现的帕尔帖效应为热电能量转换器和热电制冷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人类对空间探索兴趣的增加、医用物理学的进展以及在地球难于日益增加的资源考察与探索活动,需要开发一类能够自身供能且无需照看的电源系统,热电发电对这些应用尤其合适.
大型锻钢支承辊在轧制生产过程中的的使用要经历上机使用-下机修磨-上机使用的周期性循环,以使得使用过程中的最大疲劳损伤度达到某一稳定状态,防止后续使用中接触疲劳损伤继续累积增加导致失效。在初始阶段,由于修磨去除的表层疲劳损伤层不足以使前期往复使用和修磨后紧接的上机使用中引起的的表层接触疲劳损伤累积叠加达到平衡,损伤累积的持续增加导致材料性能逐渐退化会引起单次上机使用过程中的磨损量随使用次数增加逐渐上
本文针对复杂载荷作用下焊接结构应力应变响应出现非完全封闭而交叉现象,考虑封闭环以外的塑性应变能量密度,提出一种改进的应变能量密度计算方法。通过设计制作对接接头试验试件,开展焊接接头机械性能和疲劳试验研究,获取Ramberg-Osgood 方程参量并构建基于总应变能量密度的疲劳损伤模型。进而建立某型电动轮自卸车A 型架有限元模型,在模型有效性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开展A 型架焊缝多载荷步有限元分析。
加工系列光滑圆形横截面试样,在六级不同轴向恒应变范围(0.6%~2.0%)控制下,研究10CrNiMo 结构钢在低周疲劳过程中弹性应变和塑性应变的变化特性.结果 表明:在控制应变范围内,随着总应变范围△εT的增加,弹性应变范围△εe 缓慢增加,并满足自然对数规律,而塑性应变范围△εp 增加相对较快,且满足线性规律.
300M 钢具有超高强度、优异的韧性、塑性和疲劳性能,使其能用于飞机起落架结构。由于在锻造毛坯上数控加工浪费材料、切断纤维流线、增大深孔加工难度等缺点,国内外试图采用先进电子束焊接技术EBW(Electron Beam Welding)解决这些问题。
三元中熵合金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引入非均匀的显微组织可能使这类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与较大的均匀延伸率。然而,在循环疲劳载荷下,这类材料的疲劳裂纹形核与裂纹扩展行为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FeCoNi 中熵合金为研究材料,通过大变形冷轧和不同温度下退火处理获得具有非均质纳米结构的实验试样,通过拉伸试验确定了不同试样的基本力学性能。
对高速车轮钢复合型裂纹的疲劳扩展和断裂行为进行了研究,包括复合型裂纹疲劳扩展方向、复合型裂纹疲劳扩展门槛值及复合型裂纹断裂韧性。通过对纯Ⅰ 型裂纹、纯Ⅱ 型裂纹及不同复合比例的Ⅰ+Ⅱ 复合型裂纹的疲劳加载试验,对疲劳裂纹扩展方向及门槛值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适合车轮钢材料的复合型裂纹疲劳扩展预测准则。
疲劳失效是飞机结构的主要失效模式,合理的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能够为结构维修和疲劳寿命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细节疲劳额定值(DFR)法具有将结构疲劳/耐久性设计与分析过程简化为类似静强度设计方法的优点,过程简单,计算结果可靠,在军、民用飞机结构疲劳/耐久性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