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部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古地理与相

来源 :1st International Palaeogeography Conference(第一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u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内中欧盆地(CEB)二叠—三叠系界线(PTB)地层为陆相红层.从岩性地层角度而言,该段地层顶部是蒸发萨勃哈环境下沉积的厚约30m的镁灰岩统(Zechstein) Fulda组地层,底部是不含蒸发岩的干盐湖系统中沉积的厚150-200 m的斑砂岩统(Buntsandstein) Calv(o)rde组地层.这两套地层组内都穿插末端河流体系,并且,Calv(o)rde组的河流流量大幅度增加.本文重点研究中欧盆地东南部出露的二叠—三叠系界线中等边缘相露头.Fulda组和Calv(o)rde组地层由系列10-20 m厚的向上变细的旋回组成,各个旋回的底部为砂岩,上部为粉砂岩和页岩.越靠近盆地,Calv(o)rde组底部砂岩含量变少,逐渐演变为鲕状岩(Rogensteine\roestones).Kalkowsky (1908)将这些鲕状颗粒命名为"鲕粒(ooids)",并创建了"叠层石(stromatolite)"这一学术名词,用于指代某些鲕状岩层顶部发育的高度超过1m的穹顶层状结构.目前普遍认为叠层石代表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期蓝藻细菌大爆发环境下的"灾难性生物群".而这些旋回则似乎代表了约10万年米兰科维奇偏心率旋回,它们沉积速率相对较快,约为15 m/100 kyr,比煤山地区海相全球界线层型(GSSP)沉积速率高出约100倍(不考虑压实作用).叶肢介是上述陆相地层最佳的标准化石,可以用来建立红层剖面与海相地层间的对应关系.二叠纪末(长兴阶上部)标志化石为Falsisca postera Kozur&Seidel,并由此圈定了二叠系顶部的叶肢介带.三叠系底部的标志物种F.verchojanica在陆内中欧盆地极为罕见.因此,不得不使用最末产出层位(LOD)的F.postera做为定义PTB(位于鲕状岩α-2段(Oolite Alpha 2)基部的Calv(o)rde组下段"Graubankbereich"段灰色岩层)的生物地层学标志.镁灰岩统/斑砂岩统界线叶肢介F.postera的最初产出层位(FOD)关系着二叠纪末期"事件界限"与主要生物灭绝事件的划分.上述各沉积旋回为建立详细的磁性地层学提供了强有力的高分辨率岩石地层学框架.过PTB的剖面最明显的磁性地层学特征是反磁极性薄层(CG2r)与正磁极性为主的厚层(CG3n)之间存在过渡地层,并且几乎所有经过PTB的大陆和海洋剖面中都发现了该过渡地层.反磁极性薄层位于"事件界限"和生物地层PTB两者之前.鲕状岩α-2段内生物地层学意义上的PTB处在下第三个正磁极带CG3n内,与煤山及其他地方的正磁极性地层相符合.虽然斑砂岩统的同位素数据普遍低了约1.5-3%,但是δ13C同位素曲线的极小值、极大值、以及包括眉山在内的有完整年代记录的海洋地层显示了相同的特征趋势.因此,δ13C数值有力地支持了PTB位于鲕状岩α-2段基部的观点.在Fulda组和Calv(o)rde组已经发现了直径约5-50lμm的磁性微球粒(MS),它们在多个海洋PTB地层中都有报道.绝大多数的MS为球形,部分为水滴形,由Fe氧化物或富Fe硅酸盐组成,极少数由尖晶石组成.有的MS相对富含Ni、Cr、 Ti,呈皱纹结构,是熔融物质快速冷却形成的特征.其他MS似乎是矿化的绿枝藻,属于典型的灾难性生物群.在该30万年左右的时间跨度上,PTB附近MS增加,表明有长期的火山灰涌入,这些火山灰最有可能来自于Sibirian Trap的火山活动.
其他文献
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是重要的产油层位,在塔中、塔北等地区已发现东河塘、塔中4、哈德逊、轮南59和塔中6等许多油气藏/田.长期以来,东河砂岩做为一套砂体进行研究和勘探,并认为东河砂岩是晚泥盆世一早石炭世逐层超覆的穿时地层单元.本文根据全盆地约160口钻井和8条重点区域二维地震大剖面和部分三维地震资料,建立了全盆地东河砂岩井一震层序地层格架,将巴楚组到卡拉沙依组的中泥岩段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其中巴楚组的
天津蓟县剖面的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地层,厚度为3300余米,沉积时限近亿年(~ 1310± 20 Ma至~1207±10 Ma)。米级旋回(类似于准层序)主导着这个巨厚的序列。这些旋回总体上属于环潮坪型,而且大多数表现为一个近似对成的岩相序列,较厚的叠层石生物层以及少量凝块石-核形石生物丘组成旋回的中部,潮坪沉积主导着旋回的上部和下部。具有古土壤层帽的泻湖-潮上坪白云质页岩构成旋回的最顶部地层。雾迷山
印度阿里耶卢尔Uttatur群顶部的约490m厚的一套地层揭示了沉积物组成的两端元组分(即:硅质碎屑和碳酸盐)的混合沉积过程。尽管整体为进积层序,该地层建造从下而上,由开阔海陆架沉积向河流基底不整合转变,同时,被其他许多人命名为Trichinopally群,一直保存在与河口相关的古地理环境中。尽管其古地理环境稳定,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沉积物性质反复发生重大变化。沉积物沿着河口砂坝及其海、陆两侧的侧翼
火山系统是一个连接地内和地表过程的复杂系统。火山既是洞悉地球内部的窗口,也是认识地表沉积过程的载体。火山学主要研究以内营力为主的、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物质演变过程。沉积学主要研究在外营力作用下各种沉积物形成、搬运、堆积和成岩成矿过程。火山沉积学则是介于两门学科之间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火山碎屑岩石学是岩浆岩石学和沉积岩石学之间的边缘分支学科,同时它又是火山沉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山沉积学的研究范围涵盖火
本研究通过分析长江口及邻近陆架两个浅孔(YZE和CX38)的沉积物岩性、放射性核素210Pb及137Cs以及球形碳颗粒(SCPs)的分布,比较该区现代沉积物定年的方法.YZE孔的岩性和粒度变化反映了因1949、1954年洪水导致长江口南支主泓改走北港,从而使其口外堆积作用增强这一事件.137Cs和210pb比活度的显著下降以及由137Cs和SCPs获得的绝对年龄也与该河势调整事件吻合.210pb的
全球海平面变化通常被认为是潮坪碳酸盐岩旋回性的主要控制因素,但很难用于解释温室气候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很小时旋回的形成。来自中国南方大贵州滩(GBG)早三叠世温室气候期的碳酸盐岩台地的证据显示,碳酸盐沉积物产能的多级有序的变化可能是这种旋回性的主要成因。在二叠纪末期之后生物复苏期间,大贵州滩内部海底生物的多样性较差,对环境变化甚为敏感。所以大贵州滩内部的碳酸盐旋回式沉积可能主要受海底生物生产能力变化
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侏罗系中下侏罗统是一个多期的湖侵、湖退的过程.湖相碎屑岩和碳酸盐混合出现,可以发育在湖侵体系域(TST)和湖退体系域(RST).四川盆地侏罗系由下至上分为珍珠冲组(J1)、自流井组(J1)(东岳庙、马鞍山和大安寨段)、新田沟组(J2)(也叫凉高山段)、沙溪庙组(J2)、遂宁组(J3)和蓬莱镇组(J3).分别相当于国际地层组的下侏罗统"八道湾阶"和"三工河阶",中侏罗统"西山
三个大气循环系统,中纬西风带、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在亚洲东北部的气候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温室期三者的变化规律及对亚洲东北部气候的影响还不太清楚.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物对三个大气循环系统对温室期古气候的影响有较详细的纪录,本次研究选取松辽盆地晚白垩嫩一段1096.12m深处43cm长的连续岩心资料,利用灰度、XRF数据以及显微照片识别纹层,建立43cm长连续岩心的年一级的年代标尺,利用Imag
陆架边缘三角洲是三角洲的动态分类中一种比较重要的三角洲类型,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勘探开发的热点.根据驱动因素可将陆架边缘三角洲分为物源供给驱动型和相对海平面变化驱动型.珠江口盆地21Ma和13.8Ma时期具备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地质条件,通过对录井、测井曲线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从地形、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三方面对21Ma和13.8Ma进行对比,对陆架边缘三角洲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21Ma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岩类型多样、成因机理复杂,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区域构造演化、沉积相研究成果,结合前人分类方案,首先根据形成时期将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岩分为准同生白云岩和准同生后白云岩两大类。进一步,综合运用岩心、薄片、阴极发光、荧光薄片、扫描电镜、地球化学资料,对上述两类白云岩进行细分。其中准同生白云岩,可进一步分为云坪型准同生白云岩、澙湖型准同生白云岩与微生物白云岩。云坪型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