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2015年7月31日,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成为第一个成功举办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城市。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的带动下,群众对冰雪运动的关注和热情空前高涨,"三亿人参与冰雪"的目标正逐步照进现实,我国的冰雪旅游业和冰雪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还将为我国"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的竞技体育格局注入一剂强心剂,大大加速我国冰雪运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进程。本文旨在研究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对我国冰雪竞技体育事业的影响,希望能为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带来有益思考。研究方法: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国家体育总局网站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网站,以"北京冬奥会"、"冬奥会参赛情况"、"冬季运动人才培养"、"跨界跨项选材"、"科技冬奥"等关键词检索阅读文献60余篇,围绕我国历届冬奥会参赛情况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备战情况,探讨举办冬奥会对于我国冰雪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1)冬奥契机填补项目空白。受各种主客观历史性因素制约,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呈现"夏强冬弱"的格局,而在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格局中又呈现出"冰强雪弱"的态势。平昌2018年冬奥会我国代表团的参赛率仅为52%,102个竞赛小项中有49项并未取得参赛资格。而这已是中国代表团冬奥历史上参加项目最多的一届。筹办2022年冬奥会,是我国冬季运动发展一次前所未有的契机:现有夺金项目如何巩固优势,保持领先地位;短板项目如何弥补差距,奋起直追;"空白项目"如何从零起步,实现全面参赛。为此,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扩面、固点、精兵、冲刺"的备战方略。2018年底,"扩面"工作进展顺利,冬奥集训队伍已全部覆盖北京2022年冬奥会109个参赛项目,运动员和教练团队共有近4000人,人数比平昌冬奥会周期同比增幅约7倍;2019年,"固点"工作稳步推进,通过进一步整合优化,集训队伍精简至1153人;到2020年即备战冬奥"精兵"之年,体育总局冬运中心提出"五精":打造精锐之师、锻造精勇之士、明确精准目标、抓实精细训练、强化精致保障。北京冬奥会恰似高效催化剂,极大地填补了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的空白,催生着中国冰雪运动的蜕变。(2)跨界转项输送冰雪人才。冬季项目竞技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广阔的人才储备和优秀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尤为重要。但受限于文化、气候、人口、历史等因素,我国冰雪运动起步较晚、普及率较低,人才储备严重不足,部分项目甚至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为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体育总局于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冰雪项目的跨界跨项选材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越野滑雪项目上,经多轮选拔有300余名跨项运动员输送到越野滑雪各国家集训队,经过近2年的训练、比赛观察,各支国家越野滑雪跨项集训队保留的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跨项队员近60人。在速度滑冰项目中,平昌2018年冬奥会"轮转冰"第一人郭丹获得速度滑冰女子集体出发项目第十名,创造了历史。花样滑冰同样跨出了跨界选材的步伐,2018年12月13日,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与北京舞蹈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8年年底的全国花滑锦标赛上也首次出现了跨界选手的身影。除此之外,一些知名退役运动员通过跨项选材计划成功加入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序列,"百米飞人"张培萌就是其中的代表。此举不但延续了退役选手的奥运梦想,更丰富了冰雪运动人才储备。(3)科技助力提高竞技水平。中国冰雪运动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冬奥备战期间不断加强的科技投入和科研保障,大大提高了我国冰雪运动的竞技水平。在吉林北山,由人防工程改建的四季越野滑雪场是亚洲首座具有世界水平的全天候标准化滑雪专业训练场地,可实现全年无空档期训练,为越野滑雪队提供了反季节训练保障。针对冬奥会训练和比赛的复杂气候环境条件,北京服装学院设计出了减阻、防护、热湿舒适的冬季项目训练服,其风阻与赛训表现显著优于世界同类赛服水平。北京理工大学于2019年4月牵头研发的"人体高速弹射装置"可使速滑运动员的滑离速度最高达每秒20米,大大提高了运动员训练效率,已成为国家队日常训练装置之一。研究结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对于我国冰雪竞技体育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冬奥备战期间,109个小项的国家队、集训队全部组建完毕,许多项目"白手起家"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跨界跨项选材工作进展顺利,为2022年乃至以后的冬奥会培养了大量后备人才;科技力量作用日益突显,从场馆、装备到训练设备均实现了项目突破和科技创新。在注重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还应促进我国冰雪竞技体育与大众冰雪体育的协调发展,增设运动场馆,扩大冰雪人口,让我国真正成为冰雪大国乃至冰雪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