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研究指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解决人类社会的需求之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缓解科技带来的消极影响,需要从传统的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的科技发展观转向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新观念,在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同时,爱惜和保护自然环境.伴随科技观的这种转变,科普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播科学知识,而应更加注重树立民众的科学精神、培养其科学的世 界观,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从而实现人类、科技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机 构】
: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出 处】
:
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指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解决人类社会的需求之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缓解科技带来的消极影响,需要从传统的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的科技发展观转向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新观念,在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同时,爱惜和保护自然环境.伴随科技观的这种转变,科普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播科学知识,而应更加注重树立民众的科学精神、培养其科学的世 界观,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从而实现人类、科技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探讨科研图书馆如何在网络数字化下,做好人性化服务工作.图书馆的本质始终是人文的, "以人为本"应当贯穿图书馆服务的全过程.其核心的价值观是"读者第一",其终极目的是为读者的需要服务,其实现的过程是尽最大可能地方便读者.是一切以满足读者需要为前提,事事处处体现科研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一面.
本文通过建立新闻资料数据库、搭建新闻资料综合运用平台,实现历史报纸数字化、剪报资料数字化、新闻图片管理数字化、书刊管理数字化.实现对采编人员选题服务、策划服务、专栏服务、咨询服务等服务模式的论述,论证了如何创新服务模式做好对内服务的同时,做好对新闻资料的开发和利用,逐步实现新闻资料服务社会化,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通过分析独立书店成功的服务营销和推广模式,对图书馆在服务营销和推广上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与独立书店的对比,提出图书馆应在借鉴独立书店经验的基础上改进自身不足,吸引更多读者,更大程度发挥图书馆的功用.
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由基础服务能力、流通服务能力、延伸服务能力和读者活动服务能力构成,基础服务能力起主要作用,基础服务能力的强弱又主要取决于人员、藏量、经费、硬件、分馆等图书馆基本条件.上海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和西藏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很弱,急需大规模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建设.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一定成果,但其活动总体迟缓和发展不平衡.反思多方面根源,其核心理念,即科学观存在偏斜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然而,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可是广义的而非狭义的,当代中央领导人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科学观.同样,从100年之前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兴起到如今,20世纪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占主导和主流的也是广义的科学观与科学素质观.特别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以世界科学大会为
基于对上海地区两所社区医院的实证调研,分析了社区医疗知识的科学传播渠道、利用率及有效性,从而对现有的社区医疗卫生知识的科学传播实践提出改进建议.以社区医院为主体,来发展和促进城市社区医疗卫生知识的科学传播实践,对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对2009年7月22日中国长江流域大日食观测苏州活动的实证分析,深刻剖析了"政府牵头、科协推动、智库支撑、全民参与"的响应机理,从中总结归纳出有关重大科普事件发生时社会响应机制的某些规律与特征.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深刻地影响和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面对有关生命健康、天文气象、地质生态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公众迫切需要了解蕴涵其中的科学道理和掌握正确应对的科学方法.在重大科普事
本文探讨了科研试验室开展科普的社会责任与资源优势,就科研实验室中科研与科普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并在回顾已有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科研实验室开展科普这一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公众理解科技(PUST)这个学科强烈关注于公众科学素质的确立与测量.围绕着科学素质这一术语产生了许多定义和不同的观点,而且每一个都有其自己的标准和应用的可能性.本文将要讨论牢牢植根于西方科学与哲学认知论的"科学素质"这一概念.像理查德·罗蒂这样的哲学家开始质疑科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关系,而非洲的一些哲学家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比如波林·洪通基和克瓦梅·格耶克耶.在非洲开展公众理解科技调查是一个令人生
本文讨论了科学博客的情况,包括一些由来自科学界内部的专业人士和由业余爱好者撰写的博文。博客,从其定义看,就是一种结合个人与公众、专业与私人的形式。同时分析指出可以认为科学博客上发生的科学传播行为只是科学传播,甚至只是互联网科学传播的冰山一角。与制度化的策略相比,科学博客与科学家个人的性格联系更紧密。除去气候变迁这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外,其他话题很难产生互动。科学博客扩大社会参与科学对话的潜